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2012年12月《耶穌在西藏: 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

耶穌在西藏:
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
The Lost Years of Jesus

編著者:Elizabeth Clare Prophet
譯者:梁永安

書系:新世紀叢書 宗教81
尺寸:15*21 平裝
頁數:376頁

ISBN:978-986-6513-69-5
定價:320元



耶穌未為人知的生平
追尋耶穌失蹤的十七年

耶穌十二至三十歲期間人在哪裡?做過什麼?
一直是歷史之謎,一些古代的經卷透露,
耶穌曾在西藏等地區生活了十七年。

內容簡介
追尋歷史上的耶穌
本書記載耶穌一段行蹤成謎的歷史歲月。四福音有耶穌在十二歲到過聖殿的記載,也有他大約三十歲出現在約旦河的記載。但對於耶穌在十二至三十歲期間的行蹤與行事,四福音卻隻字未提,一直是歷史之謎。
一些古代西藏經卷記載,耶穌曾在東方生活了十七年。他曾經在印度、尼泊爾、拉達克和西藏學習和傳道。
十八世紀末,許多學者和神學家,開始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追尋四福音中有關耶穌的生平,這個追尋,主導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大部分批判神學的主要方向。
有史以來第一次,本書編著者將四個親眼看過這些經卷的證人之證詞,連同這三份經卷的譯文,集結在同一本書裡,呈現在世人面前。內容包括:
    佛教學者在兩千年前記錄下來的《聖人伊撒之生平》。
    俄國記者諾托維奇在一八八七年於拉達克的希米寺發現這份手稿的經過。
    阿毗達難陀上師在一九二九年翻譯成孟加拉文的希米寺手稿。
    羅耶里奇在一九二九年於亞洲從事探險時記錄下來,一份內容相似的手稿。
    卡斯帕里夫人接觸到這些經卷的經過。一九三九年,一個布米寺的喇嘛向卡斯帕里夫人展示了幾本用羊皮紙寫成的書,並說:「這些書說你們的耶穌來過這裡!」
透過本書,我們將得以一窺耶穌思想形成過程的堂奧,了解耶穌在巴勒斯坦展開傳道工作以前,說過和做過些什麼。這是一個會讓整個基督教世界為之震動的歷史大突破!也是我們時代最具革命性的信息之一。

編著者簡介
依麗莎白.克萊爾.普弗特(Elizabeth Clare Prophet
依麗莎白.克萊爾.普弗特(Elizabeth Clare Prophet)是一位現代靈性學的前驅者。作品除本書外,尚包括《耶穌軼失的教誨》(The Lost Teachings of Jesus)、《聖爵曼論靈的提煉》(Saint Germain on Alchemy)、《再次道成肉身:基督教的失落環節》(Reincarnation: The Missing Link in Christianity)、《卡巴拉:打開你內在力量的鑰匙》(Kabbalah: Key to Your Inner Power)和《悄悄來到的佛陀:喚醒你內在的佛性》(Quietly Comes the Buddha: Awakening Your Inner Buddha-Nature)。
從六○年代開始,她在全美各地從事講學和舉辦會議及研討會,探討諸如天使、穴道、預言、靈性伴侶、靈性心理學和再轉世等課題。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名人推薦

《耶穌在西藏: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中文譯本的出版,對宗教研究者、基督徒及一般讀者大眾,都是一件令人鼓舞之事。
——蔡彥仁,哈佛大學神學博士、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教授

這本書有可能會大大改變學院人士、教會人士以及世俗人士對神之子的觀點。
——迪潘達爾(John Dependahl),西貝里學院宗教系系主任


對於耶穌在展開加利利的傳道生涯以前,他去過哪裡、做過些什麼,本書有著無可動搖的、物理學似的證據。
——克魯帕(Paul F. Krumpe),國際開發署物理學家


深具啟發性與娛樂性。資料的鋪陳具有學術上的嚴謹,但與此同時,又能喚起人對耶穌的愛與親近感。
——昌達瓦卡(Raju Chandavarkar),心理治療師

早在中世紀,人們就已看出,耶穌和佛陀教誨之間的相似性,應該有著某種邏輯性的關聯。
——特里維爾博士(John C. Trever, Ph.D.),加州克萊爾蒙特神學院,死海經卷計畫負責人


對現代的宗教學者以至耶穌的追隨者來說,本書都是一個挑戰和啟發,因為它迫使他們不得不更深刻去面對耶穌早年思想形塑過程的問題。
——庫伯(J. Finley Cooper),聖公會牧師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2012年12月新書《女巫》La Sorcière

女巫 La Sorcière

法國史學巨擘 
米榭勒 (Jules Michelet) 經典鉅著 
中譯本首度在台出版

作者:朱爾.米榭勒 (Jule Michelet)

譯者:張穎綺
校訂:梁永安、鄧伯宸

書系:新世紀叢書 文化204
尺寸:15*23 平裝
頁數:368頁
ISBN:978-986-6513-68-8
定價:390元


本書獲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出版補助計畫》支持出版
Cet ouvrage, publié dans le cadre du Programme d’Aide à la PublicationHu Pinchingbénéficie du Bureau Français de Taipei.


內容介紹

被污名化的女巫 史詩般壯麗淒美 
本書為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學家、哲學家及詩人朱爾.米榭勒(Jules Michelet, 1798-1874)著作之第一本繁體中文譯本。
米榭勒曾投入三十六年心血寫就鉅作《法國史》(Histoire deFrance)共六卷,奠定其史學大師地位,其他重要著作有《法國革命史》(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人民》(Le Peuple)等,著作等身。其史學研究不僅著眼於人類的歷史,更包含人與自然,乃至超自然的世界,寫作核心充滿人道關懷與人文省思。威爾森(Edmund Wilson)在《前往芬蘭車站》(To the Finland Station)中,將米榭勒視為第一位社會主義的歷史學家。
米榭勒著作題材寬廣,情感豐沛,被喻為歷史之心、文學之筆,從法國的歷史、羅馬史、世界史、教會批評、教育批判,到性別、巫術,以及自然散文寫作等,如小說般帶有想像力,同時具有凌厲無比的筆力。
《女巫》成書於一八六二年,是米榭勒在撰寫《法國史》漫長歷程中的犀利發現。在他飽覽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到偉大世紀(指法國十七世紀)的歷史更迭中「所接觸過的所有駭人的巫術相關文獻」,並首次於其中看出悲劇的殘酷後續:女巫,一個本該在文藝復興初期消聲匿跡的角色,既受敬重又遭迫害,她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種女性類型。米榭勒強調,他是以史學家而非小說家的角色,講述「同一位女人的三百年生命」。
《女巫》全書以一位女巫為精神代表,貫穿歷代,虛構想像與真實史料併陳,筆法完全不落歷史書寫的窠臼。米榭勒從中世紀教會大獲全勝的「諸神之死」談起,重溫盧維爾(Louviers)、盧丹(Loudun)、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的集體著魔事件,以及對惡魔附身、獵巫行動和巫術的審判,探討「女巫」此一社會角色的歷史演變與消亡,具體呈現波特萊爾譴責撒旦時的悲劇性期望,一位從人類起義行動和侵略性夢想脫胎誕生的撒旦,根據《女巫》的結語,她「極可能是上帝的某一個面向」。
「我對古代女巫從想像、憐憫、滿懷柔情到平反……書寫主題歸屬於人類,歸屬於女人。」《女巫》一書的微妙辨證有時讓人暈眩,一種著魔似的昏眩感。不過它也驅魔,任何願意聆聽的人都聽見米榭勒的宣告,他說這個淒慘人物的本身比她的苦難更值得探討。米榭勒透過再現史實,令真相得以「復活」。
女巫歷史誕生於何時?米榭勒說:「從絕望時代開始。」在米榭勒的筆下,這不僅僅是一段巫術史,而是一段活生生的現實,女巫,成為一個溫暖的、有血有肉的存在。


按此前往立緒文化網頁《女巫》介紹

作者簡介

朱爾.米榭勒 (Jules Michelet)
法國19世紀著名歷史學家。1798821 日生於巴黎,1874 29卒於耶爾,曾陸續任職高等師範學院哲學與歷教授、歷史檔案部主任、法蘭西學院歷史與倫理教授。他主張「完整地復活過去」,其寫作歷史的目的,在以重建過去來顯示公義,並期待以此改造社會,被視為年鑒派史學的鼻祖。
米榭勒關懷的層面十分廣泛,無論政治、法律、宗教、商業、語言、藝術、民俗、傳說等均在他涉獵之內,以其著作的目的就是從過去的歷史中重現法蘭西精神,被學術界稱為「法國最早和最偉大的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歷史學家」。
米榭勒著作等身,包括《法國簡史》、《羅馬共和國史》、《全球史引論》、《法國史》、《法國革命史》與《女巫》,米謝勒慣以文學風格的語言撰寫歷史著作,令人讀來興趣盎然,更以歷史學家的淵博來寫作散文,情理交融,曲盡其妙。

譯者簡介
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觀鳥大年》、《解讀孩子的夢境》、《惡欲森林》、《時尚惡魔卡爾》、《地獄誓約》、《小女孩與香煙》、《墨必斯漫畫精選集》等書。

校訂者簡介
梁永安
專業譯者,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啟蒙運動》、《現代主義》等(以上皆立緒文化出版)

鄧伯宸
曾任報社翻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譯有《綠色全球宣言》、《哭泣的橄欖樹》、《塔利班與女裁縫》、《印度 美麗與詛咒》、《慢.慢.慢》(以上皆立緒文化出版)。



內容試閱

女巫橫空降生,她無父無母,沒有丈夫、兒子或任何親人。她是不知從何處來的一個怪物,一塊天外隕石。天啊!誰膽敢接近她?

她潛藏在何處?皆為難以履足的不尋常地點,荊棘遍布的森林,野草蔓生、令人寸步難行的荒野。夜裡,可能現身在一座史前巨石墓碑的下方。就算找到了她,她依舊因為鄉野村民的集體恐懼被孤立;在她的周圍似乎環繞著一圈火焰。

誰會相信呢?她還是不折不扣的女人。那樣可怕的生活甚至擠壓出她的女性活力和電流。她從而擁有兩樣天賦。

一是半清醒半瘋狂狀態的神通能力,而根據程度不同,分別呈現為詩歌、千里眼、陰陽眼、鐵口直斷,而首要是對自己的謊言深信不移的能力。男巫沒有這種才能。他們還沒能理解這一類事。

由此也衍生出第二種天賦,獨自生育的非凡能力,現今生理學家承認眾多物種的雌性所具備的單性生殖能力,即使落實在精神的傳承繁衍,一樣能開枝散葉。

她獨自懷胎生育。生出什麼孩子呢?相像到難以分辨的另一個自己。

一個因愛而出生,卻屬於恨的孩子。因為有愛才能創造。女巫看著孩子又驚又懼,然而眼見這個新偶像和她自己彷彿是一個模子刻印出來的,她感到洋洋得意,即刻把他供奉在祭壇上崇拜,獻上自己當作活祭品。她本人也時常對法官說:「我只害怕一件事:為他所受的苦還不夠。」(據朗克審判官〔譯註:Pierre de Lancre, 1553-1631,法國波爾多地區審判官)
所言〕。

你們可知道這個孩子甫出生時做了什麼嗎?他縱聲狂笑。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開闊的草原上,遠離西班牙的地牢和土魯斯遭到幽禁的受害者,他沒有理由感到興高采烈嗎?他的安息所就跟世界一般遼闊。他悠哉游哉四處遛達。無邊無盡的森林,綿延到地平線盡頭的原野,任他隨心所欲的遨遊!全世界的土地和金銀財寶都歸他所有!女巫溫柔喚他為:「羅賓,我的羅賓!」這名字取自快活消遙的綠林好漢羅賓漢。她也喜歡幫他取一些其他的別名:綠小子
Verdelet)、森小子(Joli-bois)、綠林小子(Vert-bois)。蒼翠綠林正是這位頑童最愛流連的地方。他一見林子就逍遙快活去了。 

讓人感到驚異的是,女巫初試聲啼即造就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具備一個真實人物的所有要件。他能夠被看見、聽見,任何人都可以描述他的樣子。

教會則與之相反,繁衍力極弱。瞧瞧那些天使多麼蒼白黯淡、毫無血色!透明到一眼就能夠看穿。

從猶太教原封不動照搬過來的種種魔鬼樣貌,諸如一群嚎叫的骯髒豬仔,教會力圖在其中找到恐怖駭人的一面,卻未能如願。這些形象與其說是可怕猙獰,不如說是滑稽古怪;它們千變萬化,像喜劇丑角一樣引人發噱。

從女巫滾燙的胸脯,鑽出另一類型的撒旦,生龍活虎,張牙舞爪。

無論如何提心吊膽,人們還是不得不承認,若生活裡少了撒旦,就會無聊至極。

——摘自《女巫》〈導言〉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2012年11月新書《巴西:下一個經濟強權》

巴西:下一個經濟強權
Wirtschaftsmacht Brasilien

巴西打噴嚏,全世界都發燒

作者:亞歷山大.布許 Alexander Busch
譯者:梁永安

書系:世界公民叢書 文化60
尺寸:15*23 平裝
頁數:352頁

ISBN:978-986-6513-66-4
定價:380元



厚塊牛排和吃到飽的巧克力彰顯了這個國家的新財富,
當他們在全球啤酒市場攪起一池春水,
巴西,將不只在2016奧運大大亮相,你我生活中的巴西比重正逐步上升!

內容介紹

一本巴西整體國力變動的傳記

本書以類似新聞報導寫作的筆法,從巴西人日常生活的細節,觀察巴西整體社會經濟的變動,例如巴西人平均體重增加,源自牛排與甜食消費量暴增,可由此看出飲食消費方式的變化;同樣,鐵皮屋改建成高級公寓,也充分說明巴西的經濟榮景正直追傳統歐美強權。

本書作者為德國《商業日報》長駐巴西20年的記者,書中隨手可得的報導式敘述,不僅賦予全書活潑生動的文字魅力,加上作者資深經濟記者的背景,擅長以各項經濟數據勾勒出真實的社會脈動,亦為全書提供堅實的論述基礎。

作者並不想讓本書成為枯燥的經濟學讀物,而是一本巴西整體國力變動的傳記,涵蓋層面廣泛,是本集合許多故事片段而成的有趣著作,讀者可以看到巴西人企圖打進世界的啤酒市場;石油工業如何主導巴西經濟;各式綠色能源的開發;巴西的政治恐龍與民主變動;彷彿沒有明日的消費方式;國外投資客的角色;農金產業的競爭力;抗衡北美的國際關係;巴西雨林的未來等等,讓人可從不同角度切入巴西經濟體所面臨的各項問題。

這是一本趣味橫生、關於巴西的讀物,亦是一份方便隨時參考的精彩報告,讀者可從自己最想瞭解的領域開始閱讀,前後往復,逐漸拼湊出整個巴西經濟的面貌,亦可按照作者的章節安排,從頭瞭解巴西經濟的變化與發展。

對台灣讀者而言,本書絕對可以彌補我們對巴西,甚至南美洲的資訊漏洞,亦可從德國的角度瞭解國際社會的互動模式,突破台灣社會僅聚焦亞洲的觀點,是一本可以挑戰台灣國際尺度的出色讀物。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布許(Alexander Busch
生於1963年,在委內瑞拉長大。大學時回到德國,就讀科隆新聞學院,在科隆、布宜諾斯艾利斯修讀經濟及政治學。他長住巴西20年,除了是《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商業日報》(Handelsblatt)和瑞士《金融與經濟週報》(Finanz und Wirtschaft)的駐外記者,他也在巴西的個人辦事處為投資者和企業提供當地投資建議。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全書目錄
1 一個繼起的新強權:為什麼我們低估了巴西崛起的勁道?
2 穩定帶來的成果:經濟成長改變了這個國家
3 為全球經濟新角色做準備
4 巴西企業的強項
5 巴西成為全球的餵養者
6 來自里約熱內盧的一眾巨人:巴西石油、淡水河谷和BNDES
7 綠色世界強權:巴西在生質燃料的領導角色
8 民主是巴西的部份優勢也是挑戰
9 為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做準備
10 巴西能否成為政治大國將取決於亞馬遜雨林
11 展望
附錄

內容試閱

厚塊牛排和巧克力吃到飽:巴西人變胖了

新中產階級繁榮興旺的另一個指標是,現在YouTube裡常有一些用巴西葡萄牙語教人怎樣打領帶的短片。這些業餘者拍的短片片長大約半分鐘,點閱率加起來有幾百萬人次。如果你是個年輕男性,父母是舊有中產階級或上層中產階級,你就用不著一張私立大學的文憑或懂得怎樣打領帶,因為你的事業人脈早就從家裡開始,而家裡的女傭也八成會幫你打領帶。

巴西的新財富和德國戰後的經濟奇蹟還有其他有趣的相似之處。其中之一是,巴西人就像戰後的德國人那樣,飲食習慣改變了,開始大啖高熱量食物。巴西的雜誌和地方報紙滿是吃到飽自助餐的廣告,照片裡看得到淌著血水的大塊牛排、堆得像山高的蝦、烤乳豬、壽司、生魚片、披薩、各種派和巧克力。另外,大城市每個十字路口現在似乎都總會有一家速食店。兩頓正餐之間的點心時間,有時會包含一袋特大份的炸薯條。巴西人每頓飯都會來一杯瓜拉那汁(Guarana),而且不管喝果汁或咖啡都會加很多糖。結果十分明顯:巴西人正在變胖。現在,有幾乎一半的巴西人體重過重,有四分之一痴肥。在巴西的城市,你可以看到的過胖者就像美國城市一樣多。我會特別注意到這現象是在搭飛機的時候,因為在飛機上常常會聽到一些大胖子表示安全帶不夠長,要求給他們換一組。相信再過不久,接受腰圍抽脂手術便會是上層中產階級男子的常態,一如隆乳手術是他們太太的必要需求。

不到十年,錫皮屋變成了豪華公寓

初到巴西的外國人不太可能會相信,才七、八年前這個國家和它的社會完全是另一個樣子。為了讓一些訪客更瞭解巴西的經濟榮景,我會帶他們坐地鐵到聖保羅的東區走走,那裡的向上流動在最近十年讓人歎為觀止。在九○年代中葉,聖保羅東區還只是個跳蚤窩。

那年頭,我常常會在週末到東區探訪好朋友熱松.奧利韋拉(Jerson Oliveira)一家。熱松是位律師,成長於巴伊亞州的鄉村地區,軍事獨裁期間因為同情左派而被監禁和刑求,哪怕他自稱從來不是好戰份子。因為曾經安排把共黨遊擊隊領袖馬里格赫拉(Carlos Marighella)的骨灰送回薩爾瓦多,熱松至今還是聖保羅文化藝術圈子裡的一號傳奇人物。他直到獨裁統治結束後才能恢復執業,所以有很長時間只能靠打各種零工維生,只負擔得起在東區的布朗斯區(Bras)租住一戶四○年代興建的破舊排屋。每次去他家,他都會煮食人魚湯招待我。魚是他到巴伊亞州度假時帶回來,保存在一個裝了冰塊的盒子裡。那湯很美味,味道就像是馬賽魚湯,但要花三個小時熬煮。這段時間我經常跟著他女兒到當地的酒吧買啤酒。酒吧裡坐滿以義大利方言聊天的年長紳士。再走過幾棟建築,你會聽到有人說西班牙語,但說話的不是來自西班牙加利西亞省移民(附近很多這種移民),而是一些來自玻利維亞的女縫紉工──她們都是以自家後院為工作坊,日夜幹活。

晚上,當熱松陪我走去地鐵站的時候,空無一人的街道總是缺乏照明。先前由義大利移民所蓋的那些工廠已經搖搖欲墜,被當作廢物堆放場或垃圾分類站。一家少年觀護所的四周野草蔓生,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彷如一場暴動。彭美拉斯足球隊(Palmeiras)辦的足球俱樂部在一些傳統披薩店上方傳出乒乒乓乓的聲響。披薩店通常都是由義大利移民經營,各方面都破落得不亞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咖啡舞廳(dance cafés)。

當時整個聖保羅東區都是由兜售中國貨(自巴拉圭走私進口)的攤販雄霸。公共廣場的每平方公尺面積都是由這些攤販佔據。從空中看,街道和廣場就像是漆成了橘色,這是因為所有攤販都是用同一種橘色的塑膠防水布來遮雨。每逢星期四和星期五的黃昏,會有幾十輛巴士停在位於東區邊緣的巴士總站,把那些街頭攤販送至一千公里之外的伊瓜蘇市(Foz do Iguaçu ──這地點位於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的交界處。然後,那些攤販會走到巴拉圭境內的東方市(Ciudaddel Este),花三小時購買山寨威士忌、電腦遊戲、口袋型計算機和香菸,然後拖著大袋東西走過兩個海關之間的橋梁,再坐巴士打道回府,只盼途中不會遇到強盜並且趕得及在星期一早上重開他們的攤子。

棚戶區蔓延在從前的小資產階級移民區。由於沒有多少高樓,東區當時的天際線主要是由位於山坡上多座天主教堂構成。每天早上從五點開始,受雇於聖保羅西區和南區中產階級人家的打掃工、廚子、保全人員和園丁等便會紛紛現身,前去擠火車。聖保羅較高級地區的居民一般只會在去機場時才會途經東區,要不就是在下暴雨時為了避開快速道路的大塞車而繞道於此。

——見《巴西:下一個經濟強權》〈穩定帶來的成果〉p.34-37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2012年10月新書《尋找腦中神明:宗教的腦科學觀》

尋找腦中神明:宗教的腦科學觀


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生理學博士

朱迺欣教授 2012年最新力作

作者:朱迺欣

書系:世界公民叢書 心靈59
尺寸:15*21 平裝
頁數:224頁

ISBN:978-986-6513-64-0
定價:280元




讓人感受到上帝的,是大腦還是神啟?
在科學與宗教的光譜間,人類的心智又該位處哪裡?

內容介紹

聖保羅、聖女貞德、穆罕默德等宗教先知,可能患有腦病?
梵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偉大創作是否與「葛斯文症侯群」有關?
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究竟是歇斯底里還是急性躁症?
透過癲癇、偏頭痛、瞻妄、瀕死經驗、藥物誘發,
真的可以體驗「深深的狂喜」之神祕宗教經驗嗎?
宗教的創始與壯大,究竟與大腦有怎樣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者朱迺欣博士為腦科醫師,畢生投入腦科學研究,認為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遂以其專業的醫療與科學背景,為我們揭開大腦與宗教的神祕關聯。

本書研究範圍全面而通達,涵蓋歷史、哲學、神學、腦科學、神經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書中詳列文獻資料、研究紀錄、案例分析,作者旁徵博引,飽學中西,實為人文與科學的激盪與交融。

作者簡介

朱迺欣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曾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長庚醫院顧問級醫師及榮譽副院長,目前退休。
專長診治頭痛、癲癇症、巴金森症、威爾遜病等。曾獲行政院國科會之傑出研究獎,並因研究錳中毒巴金森症出色,獲得美國巴金森基金會(National Parkinson Foundation)贊助,其研究小組成為該基金會的傑出研究中心,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之研究小組。
除了學術專業論文外,著有《懸壺看人間》、《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走出頭痛的陰影》、《巴金森病-認識與面對》、《前塵往事腦醫學》、《腦醫生的大帽子》、《打坐與腦》(立緒文化出版)等,另譯有《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等書。



內容試閱

癲癇症與宗教經驗

人唯有在極端痛苦中,才能最接近上帝。      ——杜思妥也夫斯基


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1821-1881)的癲癇症。杜氏不但在文學留名,也在腦醫學留名。

杜氏的一生,充滿貧窮、不幸、痛苦、失望和疾病。他曾被判死刑,被放逐到人間地獄的西伯利亞,因狂賭而傾家蕩產,欠債而流落他鄉,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嘗盡了人生最大的折磨與痛苦。因此,杜氏能看透人間的醜惡與殘酷,但也能體會人性的善良和神聖。這些人生的歷練在他的小說中赤裸裸地展現。

一八四九年,杜氏因參加社會運動派的集會被捕入獄。九個月後,他被判死刑,於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被押到一個廣場要處決。正當三名同伴已被槍決倒地,杜氏也被蒙上眼睛隨時會被槍決時,不料沙皇特使及時趕到宣旨減刑,改判放逐西伯利亞。此種大難未死,幾乎到了鬼門關的情況,稱為「恐懼死亡經驗」(fear-death experience),據說它的效果與「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相似。也許,此次的恐懼死亡經驗,也影響杜氏日後對宗教的虔誠和熱中。

杜氏在西伯利亞過著暗無天日的勞役生活,日夜與他相伴的唯一讀物是一本聖經。當杜氏回憶這段痛苦的日子時,曾說:「人唯有在極端痛苦中,才能最接近上帝。」

杜氏後期的作品,往往充滿宗教的情操與基督的教誨,據說,與這段時間苦讀聖經,以及經歷恐懼死亡經驗皆有關係。

杜氏被放逐到西伯利亞時,癲癇首次發作,當時他約二十八歲。最後一次的癲癇發作,在他死前三個月。杜氏的癲癇發作,一般是大發作,即猝倒地上,全身的抽搐,並失去意識;有時候是一種複雜的、奇怪的、莫名其妙的小發作,可能伴隨機械似的重複動作,或毫無意識的行為。這些小發作,一般在顳葉癲癇症(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出現。

杜氏的最特殊的癲癇症狀,是有時在癲癇發作前的短暫一刻,會有極度愉快的感受,稱為狂喜(ecstasy),充滿了整個心靈。

杜氏曾向他的姪女訴說這種感受。下面是他姪女的敘述:

「他告訴我,他能感覺癲癇快要發作,因為在發作之前,他能夠感受到一種無法形容的快樂。

他說:『我感到天堂將要降落塵土,這種感覺把我的整個人吞噬掉。我真的觸摸到上帝,祂進入我的身體。是的,上帝真的存在。我哭泣,我不記得其他的事。』

他說:『你們所有健康的人,均無法想像,我們癲癇患者在發作前所感受到的快樂。穆罕默德(Muhammad)在《可蘭經》中也說,他看到天堂並走進它的聖殿。世間所有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愚蠢的人們,都以為穆罕默德是說謊者和欺世者。這種想法是錯的,他沒有說謊,在癲癇發作中,他真的到了天堂。他是癲癇受害者,像我一樣。我不知道這種快樂持續幾分鐘或幾小時,但是相信我,我不願意把此刻的快樂,與世間所有的快樂交換。』」

杜氏的此種極樂癲癇預兆,過去的文獻都沒有報告過。

杜氏不是醫生,卻在近代癲癇學發展之前五十年,就能精確地描述此種癲癇預兆,實在難能可貴。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將呈現此種極樂預兆的癲癇,稱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


——見《尋找腦中神明:宗教的腦科學觀》p.137-141


2012年10月新書《莊子解讀》(修訂新版)


莊子解讀(修訂新版)

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


作者:莊子
解讀者:傅佩榮

書系:世界公民叢書  哲學14
尺寸:17*23 平裝
頁數:512頁

ISBN:978-986-6513-63-3
定價:499元






「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友。」


大字校訂.白話解讀
最明白曉暢的新版《莊子》
跨越智慧的門檻、文字的隔閡
逍遙翱遊莊子無限廣闊的天地

內容介紹
《莊子》共三十三篇,文字靈動,造境瑰奇,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經典。
書中許多篇章,以寓言故事表達不同凡響的哲學,使人嚮往更真實、更自由的人生境界。
傅佩榮教授研究哲學三十餘年,以解讀《莊子》為人生一大樂事。
《莊子》的三十三篇文章,重新分段解讀,更見脈絡;以白話取代一般讀本的註釋,與原文一一對應,文字如行雲流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解讀部份以哲學思辨為重點,把握「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的原則,對書中的關鍵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以及價值判斷,都作清楚說明,透過本書,引領讀者省思老莊哲學物我兩忘、順其自然的思想,逍遙翱遊無垠宇宙。

作者介紹
莊子
戰國時代人,與孟子處於同一時代。
困居陋巷,織鞋為生,
博覽群書,終身不願做官,
著書十餘萬言,
大抵皆寓言。


解讀者介紹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向莊子請益》(立緒)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莊子》、《老子》、《大學.中庸》(立緒文化出版)。

內容試閱

解讀《莊子》,生平一大樂事

我像許多朋友一樣,喜歡《莊子》書中的寓言故事。這些故事個別看來,對人生都有或深或淺的啟發。譬如,不想念書時,就說書本只是古人的糟粕;見人得意時,就說自己寧可做一隻活的烏龜;接近自然時,就想如何可以夢見蝴蝶;有人關心世局,就笑他是螳臂擋車;自己走投無路,就戲稱為「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人生總是有路可走;並且,外表看來越是困頓,內心卻可能越是自在。人的特色,首先即是認知能力。認知若有偏差,立即引發層出不窮的欲望,追逐外物而無法回頭,終身勞苦而難以快樂,就像與自己的影子賽跑一樣,沒有得勝的機會。同樣的認知能力,也可以由外在收攝回來,了解人的心智是怎麼回事。人的心智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通常稱為勾心鬥角,再配合世俗的價值觀,形成一個天羅地網,很少有人可以倖免於難。

當然,莊子不同凡響。他的策略是:先區分內與外,再重內而輕外,然後有內無外。內是指自我的心靈世界,外是指有形可見而變化不已的外在世界。其次,要有一系列的修行過程,譬如〈大宗師〉所謂的「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我們恐怕連第一步都做不到,那麼不妨直接取用他的名言「外化而內不化」(〈知北遊〉),外在的言行與世俗同化,內心保持對道的體認。道是「究竟真實」,任何與道相關的,都與「真實」相涉,因此「內不化」也就是不放棄真我。

人的心是能量的中樞,既充滿活力又善於感應。修行即是修心,心要靜要虛,虛則生出光明,可以與道互相呼應。這時,心就成為靈台,轉化為「精神」,從有形的能量提升為無形的、神妙的、自由的生命,可以與造物者(道的別名)同遊。我們嚮往此一境界,所以認真閱讀《莊子》,但是這本天下第一奇書實在難以卒讀。

本書之解讀主要依據王叔岷先生《莊子校詮》的考據與疏釋。在白話譯文方面,參考黃錦鋐先生的《莊子讀本》,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註今譯》,以及黃明堅女士的《莊子》譯文。我的解讀以哲學思辨為重點,力求把握「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的原則,對書中的關鍵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價值判斷,都作清楚說明,希望重建莊子的哲學體系。本書的白話部分與原文可以一一對照,使複雜離奇的「通假字」不經注解就呈現出來。解讀部分才是作者用心所在,研究哲學三十餘年,今日得以解讀《莊子》,實為人生一大樂事。


2012年10月《克里希那穆提:最初與最後的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

最初與最後的自由

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作者:基度.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譯者:胡洲賢

書系:新世紀叢書 心靈154
尺寸:15*21 平裝
頁數:336頁

ISBN:978-986-6513-65-7
定價:310元


有自覺,才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自覺是智慧的開端,恐懼的結尾。


名人推薦

對自我了解、個人自由及成熟之愛的意義,有深入的洞見,論述手法深刻且新鮮。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 羅洛‧梅(Rollo May

本書對於當代人類基本問題有很清楚的論述,而唯一管用的解決之道乃是親力親為。
    ——《美麗新世界》作者 赫胥黎(Aldous Huxley

我個人的生命深受克里希那穆提影響,他且幫助我,突破了對自由自我設限的侷限。
    ——印度身心醫學師 狄巴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克里希那穆提的言論,展現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溫馨精神:詩意、優美、寬廣無垠,且無比睿智。
    ——美國佛學作家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我覺得克里希那穆提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是一個人必須為自己思考,而不為外在的宗教或性靈權威所動搖。
    ——愛爾蘭民謠搖滾詩人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本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
    ——聖者達賴喇嘛

內容介紹

真理是一處無路可達之境。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真理可以讓我們完全自由,那要到何處去找尋真理?根據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我們無法從社會或其機構當中找到,也沒有辦法在有組織的宗教和教義中找到,更不可能在任何自助的精神導師或外在的精神「權威」身上尋獲,真理與永恆自由的希望無法來自某個教你做什麼、或相信什麼的人,只能透過你自己創造性的自覺獲得。
在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和演講選集當中,他帶領讀者對大眾普遍的關注做大範圍的探索,像是受苦與恐懼、愛與性、生命的意義和個人的轉化等,也談論精神導師、心靈的平靜、國家主義、當今危機,從頭到尾均與純粹真理和完美自由的基本追求息息相關。
整本書對於當代人類基本問題有很清楚的論述,透過密集的自我察覺和正確的思考,親力親為,我們便活在自由——真正的自由,完全的自由,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之中。

作者介紹

基度.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1895-1986
克里希那穆提幼時即被通靈人認為是擁有最純淨性靈之人。1925年悟道。他認為真理純屬個人的了悟,不存於任何人為組織的形式中,因此捨棄所有的組織。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他走遍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包括歐美各地以及印度)公開演講、傳播教言。

譯者介紹


胡洲賢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嗜書成性,賣文維生。專業翻譯與寫作,兼職電台節目主持人。譯作包括《老巴塔哥尼亞快車》、《撒哈拉》、《火車上的陌生人》(馬可孛羅出版);《誰搬走了我的乳酪》(青少年及兒童版)、《誰說工作時不能跳舞》等;平日住在山明水秀的台東,熱愛悠閒生活。


內容試閱


╱艾杜士‧赫胥黎  ( Aldous  Huxley )

在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和演講錄音的選集裡,讀者會發現到一個有關於當代人類基本問題的清楚論述,並邀約您運用唯一管用的解決之道——親力親為。集體的解決之道,許許多多人拼命寄託信仰的集體解決方式並不夠。「想要了解存在於我們之間以及這世上的不幸和困惑,首先必須找出我們體內的清澈,而這份清澈可以透過正確的思考而來,這份清澈不是組織而來的,因為不能彼此交換,組織過的全體思想不過是種重覆而已,清澈並非口頭論述的結果,而是密集的自我察覺和正確的思考,正確的思考也不是開發智能後的結果,更不是對某種無論多有價值、多麼高貴的型式的順服,正確的思考來自於自覺,要是你不了解自己,就沒有思想的基礎;沒有自覺,你所想的一切都不真實。

這基本的主題是克里希那穆提一段一段發展出來的。「希望在人身上,而非在社會、制度、有組織的宗教系統上頭,是在你和我身上。」有組織的宗教以其仲裁人、聖書、教義、階級和儀式,針對基本問題卻只提供了錯誤的解決方式。「當你引用《薄伽梵歌》(譯注:被視為印度教徒常備經典的宗教敘事詩。)、聖經或某些中國聖書時,你都只是在重複,對不對?而你重複的並非真理,那是謊言;因為真理是不能重複的。」謊言可以被擴充、提倡和重複,但真理不行;你一旦重複了真理,真理就不再是真理了,而聖書就不再重要,一個人是透過自覺,而不是透過信仰其他人的象徵來面對永恆的真相,要是信仰其他人的象徵,他的生命就被禁了足。信仰任何現有象徵全然充分和至高無上的價值並無法達到解放,只會走向歷史、回到更慘的相同舊有災難去。「信仰無可避免的會造成分化。如果你有信仰,或者當你在這特定的信仰中尋求庇護時,你就和那些在其他型式的信仰中尋求安全的人分隔開來了。即便或許是一樣在宣揚團結之愛,但所有有組織的信仰,其實都建立在分化之上。」成功解決了和資料及象徵這兩個世界間關係問題的人,就是沒有信仰的人。關於現實生活的問題,他懷抱著一系列的實用前提,既適用於他的目的,又用不著把那些前提看得比其他任何種類的工具或器具認真;談及人類夥伴以及他們被侷限的現實,他有愛和洞見的直接經歷;為了保護自己不去信仰,克里希那穆提「不讀任何神聖文學,不讀薄伽梵歌,也不讀《奧義書》(譯註:約成書於800-500 B.C.)。」我們其餘的人甚至看也不看什麼神聖的文學,我們都只看自己最喜歡的報紙、雜誌和偵探小說,這意味著我們已來到自己這時代的危機點上,而且不是帶著愛和見識,而是「以信條和制度」--還是非常薄弱的信條和制度。但是「良善的人不該有信條。」;因為信條無可避免的只會導向「盲目的思想」。沉溺信條幾乎是舉世皆然的現象,如此的無可避免;只因為「我們的養成制度是建立在想什麼,而不是怎麼想。」的基礎上,我們是在相信並且身為某個團體一員的情況下長大成人的——共產主義者或是基督徒、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佛洛伊德學說信徒。結果「你根據舊的模式來回應永遠是新的挑戰;所以你的回應沒有相關的正確、清新與鮮活,如果你像一個天主教徒或一個共產主義者般予以回應,你就是根據了一套既定想法在回應,不是嗎?那樣你的回應就是沒有意義的。這個問題難道不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基督徒所製造出來的?如同新宗教是種國家崇拜,舊宗教是一種觀念的崇拜。」如果你根據舊調配來回應新挑戰,你的反應就沒有辦法讓你了解新挑戰。因此「為了迎接新挑戰,一個人該做的是完全剝除掉背景,讓自己赤裸裸的,全新的面對挑戰。」換句話說,象徵永遠不該被高舉到教義的等級,任何制度也不該被高估在臨時便利之上,信仰教條與依照這些信仰所做的行動沒有辦法為我們帶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唯有透過我們自己創造性的了解,才能有個創造性的世界、一個快樂的世界、一個沒有念頭的世界」。一個不存在著念頭的世界是快樂的世界,因為那會是個有著強大調節力,不會強迫人採取不適當行動的的世界,是個沒有會把最糟的罪行正當化、把最笨的愚行拼命合理化的神聖教義的世界。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2012年9月《時輪金剛沙壇城:曼陀羅》


時輪金剛沙壇城:曼陀羅

The Wheel of Time Sand Mandala


作者:Barry Bryant
譯者:陳琴富


書系:新世紀叢書  宗教 151
尺寸:16*20.5 平裝
頁數:336頁

ISBN:978-986-6513-62-6
定價:350元




達賴喇嘛開示
美麗驚人的神秘灌頂能量,提供了成佛之道。

彩沙壇城、經典、咒語、祈請文、修法、儀軌、金剛舞,
能否解開二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傳授密法的奧秘,
幫助今天瀕臨危險的地球和倖存的人類?

名人推薦


李察‧吉爾(Richard Gere
好萊塢電影明星,達賴喇嘛弟子

這本書讓我們感受到達賴喇嘛慷慨的法布施以及時輪密續對世界的淨化作用。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這本精美的書能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對那些尋求平靜與快樂的人提供一些幫助和鼓勵。但願一切眾生都能遠離痛苦,並透過智慧和慈悲的結合得到無上解脫。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
宗教學者,柏克萊大學教授

翻著書頁,我們穿越時輪金剛沙壇城,好像以愛麗絲的鏡子一樣觀看西藏的影像。我們發現自己處於陌生而奇妙的世界,那兒有奇蹟發生──人們轉化的奇蹟,那是受了慈悲與智慧的影響,也是為了慈悲與智慧。

內容介紹


佛陀的法教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陀教導了許多不同的法門,在不同的教示中,藏傳佛教的密續是最高深的,而時輪金剛沙壇城則是佛陀傳授的密續之一,也是佛教修行體系中最進步又最複雜的法教之一。如同所有的佛法教示一樣,時輪金剛密續提供了成佛之道,是透過不絕的口頭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從上師到弟子一直到當代的達賴。

由於時輪金剛沙壇城的炫麗色彩和複雜難懂的特質,引起許多人的興趣。雖然這項珍貴的密法有些能公開解釋,但大部分還是秘密的。達賴喇嘛認為,「時輪金剛早是公開的秘密,但夾雜著許多錯誤的觀念,我有責任去導正它。」他向世人展示時輪金剛的奧祕,不只是一個本尊,還是一個法教,一個密續,並且有它自己的壇城、經典、咒語、祈請文、修法、儀軌、金剛舞,還有一個長而精采的歷史。透過許多元素的整合,時輪金剛呈現二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傳授密法的奧秘,讓世人了解並體驗時輪金剛的心識。愈深入修行,愈能體會它的廣博和深奧,甚而幫助我們面對今天瀕臨危險的地球以及倖存的人類。透過慈悲與智慧,願這本書做為一顆和平的種子,這也正是時輪金剛法教的本質。

作者介紹


貝利‧布萊恩 Barry Bryant
1940-1997,三昧耶基金會的創辦人和藝術總監,致力於藏傳佛教的藝術、文化和心靈智慧,讓全世界都能理解。

譯者介紹


陳琴富
因特殊因緣對佛學產生興趣,曾隨一行禪師、隆波通學習南傳的觀呼吸和四念處。對於佛法的了解粗淺,對藏傳佛教更是覺得深奧難以入手,只好先從翻譯著手找個入處。著有《當下最美好》、《健康的修煉》,譯作《步步安樂行》(一行禪師原著)、《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克莉斯汀‧龍雅可原著)、《西藏慾經》(更敦群培原著) 、《藏傳佛教世界》(達賴喇嘛原著,立緒文化出版)、《超越的智慧》(達賴喇嘛原著,立緒文化出版)

內文試閱


十四世達賴喇嘛序/丹增嘉措

從一開始,佛陀的法教就關注在要實踐一個願望,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再者,因為一切眾生都有相同的權利去追求這些目標,而且即使是人類,在興趣上、個性上、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佛陀教導了許多不同的法門。

這些法門主要是面對修行所需,以開展內心的清淨、行為的淨化,以及對實相的正確知見。它們是涉及有關禪定,避免惱害他人、如果能力足夠還可以積極助人的倫理規範,以及了悟諸法空無自性、互相依緣的實相。

佛陀所給予這一切不同的教示中,藏傳佛教的密續是最高深的。從外層上,行者嚴守著清淨的戒律生活;在內層裡,他開展著利他的菩提心;在密層中,透過修行本尊瑜伽,專注於氣、脈、明點的修煉,行者最後達到證悟的境界。

時輪金剛是最後從印度傳到西藏的密續系統之一,最為深奧。近年來,由於不少喇嘛公開主持過時輪灌頂,許多西方人士慢慢熟悉這個系統。我自己在西藏、印度以及西方國家也主持過好幾次。這個灌頂是以一個壇城為依據,本尊和其清淨的居所,通常是以唐卡繪圖的方式描述。我所接受的傳承是以彩沙製作一個壇城。它在灌頂前被非常精細的繪製,灌頂後則予以分解。

由於壇城的炫麗色彩和複雜難懂的特質,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雖然有些能夠公開解釋,大部分還是秘密的。因此,許多推測的和錯誤的詮釋流傳開來,或是無法聽聞到正確可靠的解釋。由於嚴重的誤解其傷害要遠比局部抄襲秘密大得多,我鼓勵能做更多的公開展示以及對壇城的精確解釋。

因此,透過達蘭莎拉尊勝寺喇嘛的協助,貝利.布萊恩和三昧耶基金會已經完成了許多工作,增進時輪金剛壇城的正確評價,讓人們了解它在佛法修行內涵上的深遠的意義。這本書包含了可信的資料來源,而且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對他們的努力而言是另一項難得的成果。

佛陀當初所傳授的大部分密續都是針對個別的弟子,但是時輪金剛密續開始是傳授給一個團體──香巴拉王國的子民。因此在西藏已經成為一種慣例,時輪金剛灌頂都是針對一群人傳授。我覺得以這樣的方式介紹如此深奧的成就法,對於所有在場的人都創造了一個善的連結,而且也種下了和平的種子。

因此我衷心祝願作者和參與此書的工作者,願他們的善意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