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2013年1月再版書《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

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作者:彼得.蓋伊 Peter Gay
譯者:梁永安

書系:新世紀叢書 文化189
尺寸:15*23 平裝
頁數:608頁

ISBN:978-986-6513-20-6
定價:550元




2010年度開卷好書(翻譯類)

異端就是反正統,就是不耐於窠臼的束縛。透過作者優雅又深入肌理的文字,我們得以縱覽現代主義十大璀璨的藝術領域,同時又見證這些藝術異端,如何成為今日人類文化的經典作品。——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推薦


內容簡介

以獨一無二的寬廣度和精彩度,呈現一場異端者的盛會。
在近年出版的文化史作品中出類拔萃,是當代一個大歷史家的至高成就。

本書集合了彼得蓋伊(Peter Gay)一生學問之精華,是他繼《弗洛依德傳》之後最雄心勃勃的力作,探索的是讓人目瞪口呆的現代主義大起義。
這場起源於一八四年代的文化運動,是個高度顛覆性的運動,致力於推翻繪畫、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舞蹈、建築、設計和電影各藝術領域的既有成規窠臼。透過攻擊傳統形式,給藝術、文學、音樂和電影帶來了深邃轉化。
現代主義產生於布爾喬亞文化環境,雖然兩者互相看不上對方。布爾喬亞文化正是蓋伊畢生所用力之處,對他來說簡直是信手捻來,他出神入化地描述了現代主義者對布爾喬亞的揶揄所表現的幽默風趣,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創性與可讀性的著作。
蓋伊以惡名昭彰的法國抒情詩人波特萊爾為他這一波瀾壯闊的研究揭開序幕,追溯了現代主義最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態出現於巴黎,又如何在最終成為了柏林和紐約這些世界都會的主流文化形式。 
他從現代主義運動的起源談起,一直談到它在今天的展現:馬奎斯的小說和蓋里在畢爾包所建的古根漢美術館。
最後,蓋伊還檢視了獨裁政權對現代主義的敵視,以及普普藝術如何為主宰西方文化一百二十年的現代主義運動敲響喪鐘。
以其優雅的文體,以整合西方藝術史與西方社會史的偉岸功力,《現代主義》在近年出版的文化史作品中出類拔萃,允為當代一個大歷史家的至高成就。      
本書也可說是蓋伊晚年娛己娛人之作。
我們都生活在現代主義影響的生活中,但什麼是現代主義以及它的內涵是什麼,也大都似知未知。這本書倒是可以作為一般人的人文基礎常識閱讀,並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

作者簡介
彼得.蓋伊Peter Gay
一九二三年出生於柏林,一九三八年移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目前為耶魯大學史特林(Sterling史學教授、古根漢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學者、劍橋邱吉爾學院海外學者。歷獲各種研究獎如海尼根(Heineken)史學獎等,寫過超過二十五部作品,包括得過「美國圖書獎」的《啟蒙運動》、暢銷的《威瑪文化》,以及被譯為多種語言的《弗洛依德傳》。(以上三書中譯本皆立緒出版)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曾譯有《孤獨》、《四種愛》、《Rumi:在春天走進果園》、《永恆的哲學》、《耶穌行蹤成謎的歲月》、《隱士》、《英雄的旅程》、《在智慧的暗處》、《下一個基督王國》、《史尼茨勒的世紀》、《文化與抵抗》、《啟蒙運動》(皆立緒文化出版)。

精彩試閱
現代主義的氣候
A Climate for Modernism


要給現代主義舉例不難,要界定現代主義卻大不易。這種奇特現象本身便是現代主義豐富多樣性的反映。它的各種產品涵蓋的地域是那麼廣大和分歧(繪畫、雕塑、文學、音樂、舞蹈、建築、設計、舞台劇、電影),以致要說它們有著什麼共同祖先或地基,都似乎是不可信的。多年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史都華(Pottet Stewart)說過,他無法定義色情,但只要看到色情品,他可以一眼認出。著名的現代主義作品(不管屬於哪一門類或為何吸引世人目光)也是給人這種印象。

另一方面,任何企圖全面評估現代主義的人很容易會如墜五里霧中,被評論家、熱忱之士和文化工業的促銷者弄得頭暈眼花。從十九世紀中葉到整個二十世紀,每一種創新、每一件略有原創性的藝術或文學作品,都會馬上得到「現代主義」的稱號。懾於這種眼花撩亂、穩步擴大的全景,難怪許多想要理出些秩序來的文化史家紛紛退守到那個有避風港作用的複數字眼:modernisms〔諸種現代主義〕。

這種做法,等於是給那種蓬勃於現代藝術和文化市場的個體精神致上敬意,有近兩世紀的時間,這種精神一直點燃著有關品味、道德、經濟、政治的爭論,以及藝術作品的心理與社會根源和意涵的爭論。然而,放棄那個被認為有欠精準和無所不包的單數字眼「現代主義」,最終來說是不能讓人滿意的策略。因為有些畫作、樂曲、建築物或戲劇,就是我們會毫不猶豫或不擔心自相矛盾地稱其為現代主義作品的。不管是韓波(Arthur Rimbaud)的某首詩、卡夫卡(Hermann Kafka)的某篇小說、薩替(Eric Satie)的某首鋼琴曲、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某齣劇作,或畢卡索(Paul Picasso)的任何畫作,我們全都可以不虞有誤地稱之為「現代主義」作品。而在所有這些現代主義者的經典之作背後,也總浮現著弗洛依德那張憂鬱而鬍子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臉。它們各有明證,讓我們可以放膽地說:那就是現代主義。

然而,對文化史家而言,光是可以認出現代主義是不夠的,而我寫本書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廣泛和更具體地界定何謂現代主義。就我所知,迄今還沒有學者嘗試過把現代主義運動當成單一個歷史時期來考察,並設法勾勒出其各種展現。對於這種膽怯,原因是我剛才就暗示過的:借用切斯特頓(G. K. Chesterton)就基督教所說的話來說,不是有人試過要定義現代主義而無一成功,而是人人都覺得這種事不可能,所以從未有人敢嘗試。乍看之下,不管我們研究現代主義的哪一面,例外(the particular)都威脅著要推翻通則(the general)。

但不管怎樣,現代主義者整體來說都要更熱中走向極端,都是不熱中於政治或學說上的中道。不管喬哀思(James Joyce)或馬蒂斯這些重要人物有多自由主義取向,很多現代主義者都認為「走中道」既無聊乏味又布爾喬亞調調(這兩個罵名被許多現代主義者當成同義詞使用)。這並不讓人驚訝,因為幾乎就定義來說,現代主義者都是義無反顧的冒險家,更喜歡走在美學安全界線的最前緣,甚至超越。所有現代主義者都不會有異議的一點是,陌生事物要比熟悉事物可貴、罕有事物要比尋常事物有價值、未走過的道路比日常途徑更有趣。因此,在尋找現代主義者更大的共通性時,最適合的比喻就是把他們比喻為一個有趣的大家庭:雖然每個人長相各有特點,但卻維持著一家人一定會有的五官相似性。

因此,本書的目的乃是要證明,有相當數量的堅實證據可以顯示,現代主義在各高級文化領域展示的分歧性是包含著統一性的,貫穿著一種單一的美學心態和一種可辨識的風格,即現代主義風格。就像和絃(chord)一樣,現代主義並不只是一群前衛的異議之士的大雜燴,而是一個「整體要大於所有部分總和」的實體。它提供了一種看待社會、看待藝術家地位的新方式,提供了一種評價文化產品及其製造者的清新方法。簡言之,我所謂的「現代主義風格」是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見的氣候。

氣候是會改變的,情感氣候亦不例外,換言之,現代主義是有自己的歷史的,而且就像所有歷史一樣,有自己的內部史(internal history)與外部史(external history)。在接下來幾章,我將會用一些最有說明性的例子,來展示現代主義者的內部史:藝術家和藝術家怎樣互相交流,他們又是怎樣直接與關係他們榮枯的制度機構交流。至於現代主義的外部史,對我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性,因為現代主義運動既是其文化母體的表述,又給這文化母體帶來改變。因此,在這導言的餘下部分,我將快速一覽經濟背景、社會背景與知性背景(包括宗教背景)等各種可加速或阻礙前衛事業進程的因素。不理解這些背景,我們亦將無法完全理解現代主義者的成就與缺陷。這個外部世界既是現代主義運動的推手,又是其靶子。無與倫比的現代芭蕾舞經理人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據說曾這樣告訴旗下的編舞家:「來嚇我一跳!」(Astonish me!)這句話大可以充當現代主義者的口號。



2013年1月再版書《文化與社會》

文化與社會

Culture and Society

主編:Jeffer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
總編校:吳潛誠

書系:新世紀叢書 文化29
尺寸:15*21 平裝
頁數:488頁

ISBN:978-957-8453-24-1
定價:430元




當代文化分析大師的智慧
《文化與社會》輯當代文化分析大師的主要論述於一帙。第一部份縱覽目前盛行的文化析辯。撰述者以象徵符號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為探討焦點,透過通暢可讀的個案研究,使抽象理論得以落實。選文包括:韋伯(中譯從略)、涂爾幹、馬克斯學派分析等新古典範例以及功能論、符號學、後結構主義分析的原型論述。第一部份分所輯各篇論文對於文化 / 社會關係的瞭解截然有別,但全都服膺文化的相對自主性,並以象徵符號之分析為主。
本書第二部分轉入實質辯論,遍及宗教、世俗意識型態、大眾文化所扮演的功能等議題,最後並引入有關現代主義之意涵的爭議。

主編簡介
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ery C. Alexander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教授。專研社會理論、文化研究、民主與公民社會。
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
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社會學系教授。專研社會理論、文化研究、女性主義、男女同性戀。

總編校簡介
吳潛誠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台大外文系副教授、《中外文學》總編輯、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系主任。譯著包括《草葉集》、《聖女貞德》、《美國短篇小說》、《中英翻譯;對比分析法》、《詩人不撒謊》、《靠岸航行》、《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感性定位》、《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等。

全書目錄

〈原文版序〉文化與社會

第一部分  分析性的爭辯:了解文化相對的自主性

1文化案例

狄爾泰(Wilhelm Dithey):人文研究
帕森斯、席爾斯(Talcott Parsons and Edward Shils):價值觀與社會體系
安東尼奧.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文化與意識形態霸權
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 符號與語言

2文化研究途徑:功能論

羅勃.莫頓(Robert K. Merton)科學之規範結構
李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價值體系與民主制度

3文化研究途徑:符號學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摔角的世界
沙林斯(Marshall Sahlins)食物作為象徵符碼

4文化研究途徑:戲劇學

厄爾維恩.高夫曼(Erving Goffman)框框外的活動
吉爾茲(Clifford Geertz)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

5文化研究途徑:涂爾幹理論

維多.透納(Victor Tuner)過渡儀式興社群
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污染象徵秩序
凱羅.史密斯.羅森伯格(Carroll Smith-Rosenberg)維多利亞時期純潔觀裏性的象徵意義

6文化研究途徑:馬克思主義

湯普森(E. P. Thompson)互助共生的儀式
保羅.威利斯(Paul Willis)男子氣概與工廠勞動的關係

7文化研究途徑:後結構主義

米歇.傅科(Michel Foucault)性論述與權力
皮耶.波赫居(Pierre Bourdieu)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

第二部份  實質的論爭:道德秩序與社會危機—透視現代文化

8宗教的地位:現代性是世俗或神聖秩序

彼得.柏格(Peter Berger):世俗化過程的社會起源

9論「意識形態之終結」:世俗理性可以創造文化秩序嗎?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文化工業再探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從共識形態到工具性控制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西方世界意識形態之終結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超越壓迫與危機:迎接一個自由意志的新社會
艾爾文.古德奈(Alvin Gouldner):論意識形態、文化機器與新興的視聽感官工業

10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道德秩序之瓦解或重建?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
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後現代狀況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現代與後現代之爭
胡森(Andreas Huyssen):後現代導圖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2013年1月新書《活到100歲的100個方法》

活到100歲的100個方法

100歳になるための100の方法―
未来への勇気ある挑戦


作者:日野原重明
譯者:鄭淑慧

書系:分享叢書 文化15
尺寸:15*21 平裝
頁數:288頁

ISBN:978-986-6513-70-1
定價:320元





日本當代醫學泰斗、醫界瑰寶  日野原重明  著作

本書第3
日野原重明與作家 渡邊淳一、遠藤周作、  ——等知名人士對談

    至少花十年的時間挑戰新的事物
    近代醫學報告指出,空腹的人比較長壽
    以往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現在已經不合時宜
    和壓力做朋友有益自己
    發起銀髮族解放運動吧
    從年齡歧視中解放
    與人一起分享時,喜悅會增加兩倍,悲傷會減少一半
    人類直到最後一刻仍會抱持希望
    壽命也是一種命運
    退休後才是青春真正的開始
    人類的身體擁有無限可能
    我們有十八條肌肉用來笑,這些肌肉不去使用就會衰退
    人類是身心皆能順應環境的生物

內容簡介

當活到一百歲成為人類生命常態,——
我們的身心靈,是否已準備好面對「生.老.病.死」的衝擊?日本當代醫學泰斗暨人文大師──日野原重明,分享他百年歲月的珍貴閱歷:想要長長久久地活下去,靠的不是醫學也不是命運,而是「勇氣」!
透過探索過往生命經驗,找尋啟動積極生活的關鍵,強調「勇氣是生活應盡的美德」。作者認為,擁有健康只是延續生命的基本,如今醫學昌明,健康長壽已非難事,思考「該怎麼活下去?」才是經營美好晚年的關鍵。


作者簡介
日野原重明
1911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1937年從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院畢業。1941年就職聖路加國際醫院,歷經內科主任、代理院長、院長等職。現任聖路加國際醫院理事長兼名譽院長、聖路加護理大學理事長兼名譽校長、財團法人Life Planning Center理事長。
著有《聰明生活方式》、《續 聰明生活方式》(U-LEAG)、《快樂過生活的15個習慣》(講談社)、《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河出書房新社)、《如何活出死亡》(中央公論新社)等多部著作,編有《生活之道》(THE WAY OF LIFE)(立緒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鄭淑慧
1979年出生。淡江大學日文系,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畢業。譯作有《手作中毒》系列、《百合子太太的幸福小氣法則》、《棟居刑事之一千萬人的完全犯罪》、《這就是我的辦公桌Style》等書。


精彩試閱


九十歲以後才能體會的那些事


我衷心希望
自己也能夠
不受老年影響,
就像年輕人一樣,
活得朝氣蓬勃。

「妳也要長壽!」

我在兩年前迎接了九十歲大壽。禪學大家鈴木大拙老師在九十歲那年,才開始《教行信證》
(譯註:日本鎌倉初期的佛教書,親鸞聖人著作,被視為淨土真宗立教開宗的寶典)這部經
典的英文翻譯。我在老師八十歲時開始擔任他的主治醫師,自那時開始,老師每年都會在聖
路加國際醫院住院一個禮拜,進行健康檢查。

老師那時辭去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洋哲學教授的職務,帶著在美國紐約成長的日僑第二代
祕書岡村美穗子小姐歸國,打算在日本永久居住。之後,直到老師九十五歲那年因為突發性
腸閉塞在聖路加國際醫院驟逝為止,十六年來我一直擔任他的主治醫生。

每年五月在隅田川河畔的聖路加花園舉辦健康檢查同學會,老師年年參加,與會的三百多名
健康檢查會員,都很想向他請教長壽的祕訣,在會場經常可以看到老師被眾人包圍請益的場
面。

聽說老師開始親鸞聖人著作的《教行信證》英文翻譯之後,經常對年僅二十多歲的祕書岡村
小姐說:「妳也要長壽啊!有些事不活到九十歲是無法體會的。」

老師患有高血壓,血壓最高時會飆到兩百以上,所以由岡村小姐每天使用血壓計測量血壓,
再與我通電話調節降壓劑的劑量。每次老師住院檢查,我都很期待回診結束後,聽他談談所
謂自由自在活著的意義。

佛教裡的「自由」,在老師的解釋就是「用最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說明的話,就是松樹不會變
成竹子,竹子不會變成松樹,各安其所。……像這樣無拘無束地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自
由。」


日文中的「卒壽」(譯註:「卒」字的俗字「卆」字,由「九」與「十」組成,故「卒壽」
意指九十歲),最近又稱為「鳩壽」(譯註:「鳩」字裡包含了「九」字,日文發音也與
「九」相同,日文中的「鳩壽」也有慶祝九十大壽的含意在內),這些詞彙裡都有「平靜享
受高齡生活,頤養天年」的寓意在內。從前我做夢也沒想過自己年過九十還能活得如此健
康。

三十三年前,在我滿五十九歲的半年前,我所搭乘的日航「澱號」遭遇劫機,被拘禁在機艙
內長達四天三夜,所幸最後平安被釋放。事後,我寫了明信片向每位前來關心我安危的親朋
好友報平安,上頭寫著:「大家對我的恩惠,總有一天,我將回報給他人。」一年之後,我
迎接了六十歲的大壽。如今那起事件已經成了三十三年前的往事,我將那起事件後的生涯稱
之為「第二個人生」。

今後的人生,比起自己的研究與地位,我更想要貢獻給世人。當時做夢也沒想過自己竟然可
以像鈴木大拙老師那樣活超過九十歲。寫這本書的我本人,竟然已經超過九十歲生日兩年,
衷心期望自己也能夠不受老年影響,就像年輕人一樣,活得朝氣蓬勃。

現今,我忙於工作,也沒有刻意做運動。雖說如此,爬樓梯時還可以一次跨越兩個階梯,絲
毫沒有疲倦的感覺,反而還相當樂在其中呢。


 ——節錄自〈一百歲前想要完成的許多事〉《活到100歲的100種方法》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2013年1月《孟子解讀》(修訂新版)

孟子解讀(修訂新版)

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


作者:孟
解讀者:傅佩榮

書系:世界公民叢書  哲學17

尺寸:17*23 平裝
頁數:352頁

ISBN:978-986-6513-67-1
定價:380元





大字校訂.白話解讀
最明白曉暢的新版《孟子》

跨越智慧的門檻、文字的隔閡
探究孟子向當政者滔滔建言的政治理想與人生價值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內容介紹


《孟子》繼承發揚孔子思想,是一部記載孟子周遊列國與君主論政的對話錄,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經典。全書共七篇,三萬餘言,孟子身處亂世,當時天下七國爭雄,盛行合縱連橫之權謀,而孟子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與君主對談仁者王道,論辯滔滔,宏大深刻。傅佩榮教授研習中西哲學三十餘年,近年致力於解讀儒家與道家的經典著作,其解讀《孟子》,特別凸顯孟子的人性論,因為這是孟子思想的基礎,以現代白話譯解,綜合歷代注家與當代學者研究,引領讀者跨越智慧的門檻、文字的隔閡,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與人生價值。


作者介紹


孟子
戰國時代人,孔子第五代學生。周遊列國,與君王論仁者之道,辯才無礙,思慮精微,以發揚儒家思想為己任。著述七篇,弟子編修而成《孟子》。

解讀者介紹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向莊子請益》(立緒)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莊子》、《老子》、《大學.中庸》(立緒文化出版)。


內容試閱


〈前言〉思想與辯才的神奇組合


  司馬遷說他讀到《孟子》的第一篇的第一段話,亦即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他就「廢書而嘆」。我與他正好相反,不但不把書本闔起,反而急著想知道孟子如何回答,接著,我的感受是驚喜連連,因為孟子的辯才無懈可擊,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辯才與思想結合起來所產生的氣勢,則為古今罕見。

  首先,孟子與當時手握大權的諸侯見面時,當然明白這些諸侯想要的是什麼,是富國強兵,是稱霸天下。結果,他所提供的卻是仁政。一個人怎能如此「對牛彈琴」而依然充滿自信呢?這就有賴於口才了。孟子的口才來自豐富的學識與人生經歷。他隨口引述《詩經》與《書經》,顯示超強的記憶力,因為這些資料是大家都接受的古代智慧,所以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光是背誦不算什麼,他還能靈活運用,把古典~#Ue212入現實處境,讓諸侯無言以對,只能茫茫然地點頭認可。

  孟子的仁政並非純屬理論,而是要由經濟政策著手,對農業社會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養生送死無憾,然後加以適當的教育,提升人倫秩序的水平,國家自然上軌道。要推行仁政,國君必須減輕賦稅,照顧百姓,或者就抓緊四個字:「與民偕樂」。君民同心,天下怎能不治?孟子反覆說明如何進行經濟改革,但是並未引起共鳴,因為若要與民偕樂,則諸侯首先就得放棄「作威作福」的各種特權,還須克制「好色、好勇、好貨」的無窮欲望,然後呢?再經常聽取孟子的教訓。

  孟子的教訓其實很好聽,因為十分生動。他實在喜歡說話。往往是國君提出一個問題,他就引申發揮為一篇演講,讓國君上了一課。孟子除了善於引述經典與史實之外,還有創造格言的超凡能力。耳熟能詳的就有「守望相助」、「出爾反爾」、「緣木求魚」、「左右逢源」、「操危慮患」、「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等。至於較長的句子更是所在多有,譬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但是,孟子光是以辯才取勝的嗎?當然不是,他主要是靠圓熟的思想系統。他憑什麼再三強調「仁者無敵」?因為百姓歸向仁者,是出於無法遏阻的天性。那麼,人的天性是什麼?他在與國君以外的學者辯論時,才有機會講明其中道理。不過,自古以來,大多數人都被《孟子》〈滕文公篇〉的第一句話誤導了。那就是:「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先看「言必稱堯舜」,這裏的「必」字當然是過於誇張了。事實上,孟子討論人性的幾個段落,並未特別提及堯舜。然後,他所道的「性善」,是人性「本」善嗎?這是個更大的問題了。

  孟子所說的是:人心有四端,從這四端引發、充擴、實踐之後,才有「仁、義、禮、智」這四種確定的「善」出現。因此,他一再使用「火之始燃,泉之始達」,「水無有不下」等比喻來描寫人性,意思是要肯定:人性是一種動態的力量。人只要真誠自覺(思則得之),立即發現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要求自己行善。我稱此一說法為「人性向善」。把握這一點,才能明白孟子談修養、談養氣、談知言、談政治經濟、談治國平天下的一切理論。確立這一點,人生重心立即由外轉向內;人生價值也隨著主體而挺立,但是並不因而忽略「
天」;人生快樂自然不待外求,並且可以清楚地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在本書的白話翻譯上,我主要參考楊伯峻先生的《孟子譯注》,史次耘先生的《孟子今註今譯》,以及幾種近人的作品。在解讀時,我刻意突顯孟子的人性論,因為這是他立論的基礎。有此基礎,則思想大廈可以安然建立,則儒家哲學可以形成圓滿系統。孟子繼承及發揚孔子的理想,可謂貢獻至偉,值得我們感激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