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2012年9月新書《老子解讀》(修訂新版)

老子解讀(修訂新版)

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


作者:老子
解讀者:傅佩榮


書系:世界公民叢書  哲學16

尺寸:17*23 平裝
頁數:244頁

ISBN:978-986-6513-56-5
定價:300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大字校訂.白話解讀
最明白曉暢的新版《老子》

跨越智慧的門檻、文字的隔閡
深入老子返樸守真的自由境界

內容介紹

《老子》似乎是一面鏡子,人們總能藉它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未必說得清楚它原來的用意是什麼。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開創道家思想的代表性經典。
《老子》原著不過五千餘言,但內涵廣博精微,諸子百家的注解與引申,使老學歷百代而不衰,所形成的思想及影響可以與儒家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精細到極致,微妙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因此,要闡釋《老子》五千言的微言大義也就絕非易事。
傅佩榮教授研習中西哲學三十餘年,近年致力於解讀儒家與道家的經典著作,教授解讀《老子》時,從「道」字這個關鍵概念入手,以現代白話譯解,綜合歷代注家與當代學者研究,並且參照並觀《莊子》,引領讀者跨越智慧的門檻、文字的隔閡,深入探訪老莊哲學幽深遼闊的思想花園。
比照現代社會的情境,人們對所謂成功、快樂的心靈焦慮,我們不妨欣然接受傅佩榮教授的邀請,一起研讀這本歷久彌新、值得一讀再讀的中國經典著作,或許會產生意想不到地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者介紹

老子
春秋時代人,年齡比孔子稍長。
周朝管理文書檔案的官。
見世道日衰,決意隱遁,
留下五千餘言而去,
莫知其所終。


解讀者介紹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學新論》、《中西十大哲學家》、《西方心靈的品味》、《不同季節的讀書方法》、《為自己解惑》、《人生問卷》、《四書小品》、《文化的視野》(立緒)、《向莊子請益》(立緒)等數十部,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莊子》、《老子》、《大學.中庸》(立緒文化出版)。



內容試閱

〈前言〉以智慧取勝的老子

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為什麼老子認為自己的說法既容易了解又容易實踐,但是天下人卻沒有辦法了解,也沒有辦法實踐呢?答案是:老子的智慧太高了。

「智慧」其實無所謂高低,它像是一道門檻,只有跨過去與跨不過去的問題。一旦跨過去,就覺悟了,就豁然開朗,從此月白風清,無所沾滯,可以解脫自在,也可以逍遙自得。莊子的表現不正是如此嗎?

道家由老子開創,並由莊子發展,所形成的思想及影響可以同儒家分庭抗禮,在深度與廣度上則更有過之。關於儒家與道家的差異,可以約為以下三點:

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之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之自然性。

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有,突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至高存有,展現宇宙視野。

三、儒家企盼天人合德,人須行善以求至善。道家嚮往與道合一,人需智慧以求解脫。

綜合看來,這兩大哲學系統的架構是相似的,都是肯定人生應該不斷體現更高的價值。儒家的目標是「止於至善」,但是行善要靠政治、社會、教育各方面的條件配合,而天下治少亂多,即使像孔子一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依然難免於遺憾。道家採取釜底抽薪之計,突破人類中心的格局,從永恆的與無限的層面來觀察,發現一切造作都是無謂的盲動與執著,不如點破而化解之,以無心的態度順其自然。

所謂「道」,是指「究竟真實」而言,亦即萬物的始源與歸宿,萬物的基礎與動力來源。這樣的道,當然超過人類認知的能力及表述的範圍,所以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既然如此,那麼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他憑藉的是:「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守住「靜」,要完全確實。靠著虛與靜,無異於排除感官與認知的分辨作用,化解欲望與行動的具體作為,然後再覺悟那由道而來的「永恆的與無限的層面」。依此觀之,萬物的變化不再使人困擾,萬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遺憾。從體驗「真實」出發,可以抵達「審美」之境,因為心靈敞開,無所不容,天下又豈有不可欣賞之人,又豈有難以欣賞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