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6日 星期四

2014年1月新書《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

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      good citizens: creating enlightened society

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譯者:鄧伯宸

書系:新世紀叢書  心靈212
尺寸:13 × 21公分
裝訂:平裝
頁數:192
定價:220

ISBN978-986-6513-92-3
出版日期:20131231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十大宗教好書
每個渴望減少痛苦、感受慈愛的人都該閱讀此書

內容簡介
我們就是地球,地球就是我們。
療癒自己,才能療癒世界。
生存艱困的時代,「苦」無所不在,道德基礎崩壞,沒有公與義,只有私與利;失去信仰的時代,「惑」無所不在,古老的教誨被揚棄,信仰的真諦遭質疑,我們該何去何從?
一行禪師教導我們:苦雖然存在,我們卻可以「有所作為」。即使是苦惱的事物,苦中也有樂。認清這個世界真正的痛苦,認識自己的緊張與痛楚,識得它的根源,將之釋放出去,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讓幸福升起。
越戰時期,「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一詞誕生。入世佛教是滲透進入生活的佛教,在回應周遭的苦難時,能夠維持自身的修行,同時將自己獻身於眾生的幸福。這便是一行禪師一直以來所推動的入世修行,透過「正念、專注與洞察」這三種能量,引導我們走向祥和與快樂、轉化與療癒之路。
本書是一行禪師對佛教之於全球倫理的詮釋,從宏觀角度闡釋這個時代全球性的苦,以共同的事實為基礎提出一項願景,向所有的信仰、文化與政治信念發出呼籲。禪師以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為基礎,揭示苦的成因到轉化,並修習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引領我們走向洞察與開悟之道,在面對苦時能夠有所作為。
禪師指出,修持正念,並不只為了自己,而是要紓解一切眾生的苦難,紓解這個地球的苦難。貧窮與社會不公必須消除,全球暖化與經濟衰退的問題必須處理,但我們必須從自己內在痛苦的感受著手。社會不公、貧窮與飢餓,佛陀當然關心,但他最先開示的卻不是這些。我們缺乏平安的身心才是他的起點。
處理苦,要腳踏實地,從根源做起。當我們照顧好自己,就是朝著照顧世界踏出了第一步。獨自一人改變世界,非常困難,但一群人的正念與專注,卻可匯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力量,真正的幸福,取決於心態和對事物的看法。

各界推薦
一行禪師讓我們明白,我們與自己的公民同胞是何等的息息相關。此一看法可以改變一切。每個渴望減少痛苦、增加愛心的人都應該一讀此書。
──眾議員提姆.萊恩(Tim Ryan),著有A Mindful Nation

我認為,一行禪師以佛法論現實世界,佛教界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馬文麥克里(Melvin McLeod), The Best Buddhist Writing 編輯

一行禪師所做的教導,其力量在於讓我們知道世界和平的願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地就可以開始的。用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改變我們這個物種頻臨存亡危急的世界。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一行禪師為世界知名的禪僧、詩人以及和平運動家,曾獲諾貝爾和平獎之提名。出生於越南,一九六六年遭放逐,現居法國一所僧院——梅村。禪師也在紐約、加州、密西西比、德國、泰國、香港及澳洲等地成立修習中心,並活躍遊走於北美洲、歐洲及亞洲,與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分享正念生活的藝術。
禪師著作等身,包括暢銷書《正念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橘子禪》(Peace Is Every Step)、《你可以不生氣》(Anger)、《一行禪師:活的佛陀,活的基督》(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立緒)、《一行禪師 馴服內在之虎》(Taming the Tiger Within)(立緒)及《真正的家:365天每日智慧》(Your True Home)(立緒)。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翻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
譯作有《影子大地》、《孤獨的聆賞者》、《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換一種角度看美》、《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生活之道》、《男子氣概》、《德蕾莎修女教我的事》、《哭泣的橄欖樹》、《塔利班與女裁縫》、《印度 美麗與詛咒》、《慢.慢.慢》、《普魯斯特的個人書房》、《真正的家::365天每日智慧》、《梭羅:綠色先知》、《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目錄

1 為什麼需要全球倫理
  正念、專注與洞察

2 四聖諦
  行動的指南

3 第一聖諦
  苦的角色

4 第二聖諦
  不正確的道路

5 第三聖諦
  快樂是可能的

6 第四聖諦
  合乎倫理的生活方式

7 行走八正道
  五項正念修行

8僧伽是關鍵
  建立全球性的社群

附錄 二○○○宣言

2014年1月《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Freedom and Destiny

作者:羅洛.梅 Rollo May
譯者:龔卓軍、石世明

書系:新世紀叢書 心靈87
尺寸:15 × 21公分
裝訂:平裝
頁數:400
定價:360

ISBN978-986-6513-93-0
出版日期:201413



內容簡介
重返生命搏鬥喧聲的競技場
羅洛.梅(Rollo May)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
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
他從接受存在主義之後,就將自由存在的個體,作為致力達到的理想人格。他認為健康的個體既能表現自由,亦能勇敢面對自身的命運,本書即是他深刻思考自由與命運之間交錯依存關係的總結之作。
在本書中,他一方面爬梳「行動(存在)的自由」與「生命(本質)的自由」兩種自由的表現形式,後者是人面對命運時在內心所產生的深刻思考,這種內在的人格自由,即是作者所稱政治自由的基礎。另一方面,他認為命運最終的歸宿既是無可避免的死亡,但在此限度內,我們卻能做出自由選擇,迎接命運的挑戰。因此,要獲得人生中的喜悅與成就感,即必須勇於承接拋射於世的自由與命運之磨難。
而羅洛.梅夾議夾敘、引詩引文的偉麗風格,在不斷穿越進出於多重視域,及涵容異質多元思維的觀點中,造就了一則充滿野性思維的海洋書寫隱喻,不辭土石而成就生命的召喚應答,值得我們細細加以品讀與深思。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 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
羅洛.梅1994年病逝於加州,他生前在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訓練兼主任分析師。

譯者簡介
龔卓軍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教於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及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所長,現為該所博士班專任副教授。著有《文化的總譜與變奏》,譯有《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拉岡》、《空間詩學》,另合譯有《夢的智慧》、《傅科考》、《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石世明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臨床心理學碩士。目前於癌症中心擔任臨床心理師。著有《伴你最後一程臨終關懷的愛與慈悲》,譯作包括《病床邊的溫柔》、《禪修的療愈力量》,並合譯有《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

全書目錄

〈導讀1〉自由與命運之間◎傅佩榮
〈導讀2〉一個人,多種生活◎林耀盛
〈譯序〉從政治自由到心理自由◎龔卓軍
〈作者序〉掙得自由,體察命運深意◎羅洛梅

Ⅰ自由的危機
1 當前的自由危機
自由無可取代
自由的偽善現象
心理治療:讓人自由自在

2 一個男人的歷程
害怕放棄
承認命運
面對母親
小菲力普
憤怒是自由的通路
青衣少年
孤獨與重生

3 自由的動力
行動的自由,存在的自由
生命的自由,本質的自由
行動自由和本質自由之間有衝突嗎?
在自由中成長

4 自由的種種弔詭
大宗教裁判長
自由與反叛
自由即參與

5 論人的命運
從決定論到命運
何謂命運?
命運與責任

6 命運與死亡
生命苦短
巫術與命運之投射
命運與詩人
命運的用途

Ⅱ自由的歧路
7 當代的自戀現象
自我迷失之兆
如果我即是小我,我將得自由嗎?
納希色思與復仇的神話

8 沒有親密關係的性是自由?
從藩籬中解放
沒有感情的感官
情色力量的喪失

Ⅲ自由的特性
9 停頓之重要
無言之言
時間與停頓
創意與象徵
空閒與停頓
心靈與自我
冥想與神聖的空

10自由帶來的暈眩
焦慮與停頓
焦慮與探索
焦慮的預言者
教條是對自由的恐懼

11 生病和健康裡的自由和命運
西方醫學與大變革
西方醫學中針灸與東方的影響
生病與健康之間的平衡

Ⅳ自由的果實
12 生命的復甦
自由與人類靈性
真誠的神秘主義者
慈悲與邪惡的意義
寬恕與悲憫

13絕望與喜悅
絕望的價值
絕望在治療中的角色
絕望與喜悅之間的聯繫
喜悅之道

作者序
掙得自由,體察命運深意
今晨,我和一位友人划著獨木舟,徜徉在新罕布夏州一方靜謐絕晨的湖上。湖面上唯有的漣漪,來自一隻藍蒼鷹。牠從一片水蓮中振翅,緩緩起飛,飛向沼澤更遠更深處,絲毫不為獨木舟所擾。萬般寂靜裡,湖水、森林和山頭都籠罩在一派不可思議的和諧平靜當中,友人卻意外提起,今天是獨立紀念日。
不論有什麼喧囂的慶祝活動在進行,似乎都離這片寧靜之域好遠、好遠。生活在美國東北新英格蘭的人,腦海裡不時會浮現北地古教堂(Old North Church)中樓上懸吊的燈籠、邦克山(Bunker Hill)〔按: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次重要戰役即邦克山戰役,美軍在邦克山附近的布里德山(Breed’s Hill)重創英軍,作者在此提到位於波士頓國家歷史公園中的邦克山和北地古教堂,有隱喻自由發生地之意。〕和新英格蘭農民的槍聲,這些形象註定要傳遍全世界。
政治的自由誠然值得珍惜,但要讓政治自由歷久彌新,卻有賴於創建國族的個別人物內在的人格自由。國族的自由不可能來自盲從者,自由的國族不可能由機器人組成。本書立意闡釋這種內在的人格自由,它乃是政治自由的基礎。我在下文中提到政治自由時,大體上乃是做為人格自由的例示。
這種人格自由,讓我們真誠思考、感受和說話,也讓我們意識到這樣做是身為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這份自由雖然與個人的命運始終形成弔詭關係,卻是愛、勇氣、誠實這些人文價值的基礎。自由便是我們與自身命運的關聯方式,而命運之所以饒富深意,只因為我們擁有自由。我們在與命運拉扯徐行,以掙得自由之際,我們的創造力和文明於焉誕生。

羅洛.梅一九八一年七月
新罕布夏,侯德尼斯(Holder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