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2012年7月《美好生活:貼近自然,樂活100》

美好生活:貼近自然,樂活100

The Good Life

現代回歸自然運動先驅  
史考特與海倫的農莊生活

作者:Helen & Scott Nearing
譯者:梁永安、高志仁

尺寸:15* 21公分
頁數:416
ISBN978-986-6513-59-6
定價:350元


以少量的資金、半天的工作,享受清明與寧靜

我們希望消除憂慮、恐懼和怨懟,讓清明、意向與完滿取而代之。
我們沒有必要穿戴那充滿競爭、豪奪、掠取的文化桎梏。
我們不要編制階層和強制威權,希望代之以對生命的尊重。


好評推薦



海倫與史考特是「回歸自然運動」的曾祖父母,他們在1932年拋棄城市生活,隱遁於農村,經營自足、健康、幾乎用不著金錢的生活。……這本作品有趣、合時宜而實用,既有深刻的生活哲理,也有最專業的農事技巧說明。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聶爾寧夫婦細說了他們如何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小桃花源的經過……本書是厭倦於城市生活者的地下聖經。
——《新聞週刊》(Newsweek)

這本作品文體結實,資訊豐富,讓人讀來有如沐浴在太陽光之下。

——諾爾.皮蘭《紐約時報》書評(Noel Perrin,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內容介紹




聶氏夫婦在1932年起,在美國佛蒙特州與緬因州山巔水涯開始他們的森林農場,共同經歷的十餘年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圖為其位於緬因州港邊小鎮(Harborside,貝爾發斯特城附近)的農場,該地區海灣處處,美景無邊。





對現代文明的反省
從人道思想發出的生活實驗

「展望未來,人類進入文明危機時期的徵候已經出現,例如:負債過多、經濟停滯不前、社會目標感喪失、少數利益團體凌駕了大眾利益、全面官僚主義盛行、從地球到全球的生態問題嚴重等等。在此一階段,如聶氏夫婦這種自覺、醒悟、簡樸主義的生活方式,開始能在本世紀初嶄露出光彩,絕非偶然。」

今天我們正在經歷這樣的經濟退縮、社會不公,以及生態危機困境,而1960年代聶氏夫婦就已經在實踐並推廣避免這種困境的健康生活,可以說是時代的先知。

按此前往立緒文化網頁《美好生活:貼近自然,樂活100》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海倫.聶爾寧、史考特.聶爾寧 elen & Scott Nearing

史考特.聶爾寧曾擔任美國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與俄亥俄州托里多大學文理學院院長兼政治學教授,然皆由於政治觀念與言論過於激進而被開除,此後即倚賴寫作、演講等工作維生。海倫.聶爾寧則是一位出生於東海岸紐澤西州富裕家庭的女性,獨立、聰慧而富有奉獻精神。1932年,出於愛與理想,這一對靈魂伴侶離開紐約市的繁華喧囂,隱逸到窮鄉僻壤間,展開他們歷時一甲子的農莊田園生活。素食、反戰、自給自足、倡導社會正義與和平主義,聶爾寧夫婦親身踐履、體現了一種質地真樸而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並且因此而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回歸自然運動」的先聲。

譯者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多少才算夠?:佛教經濟學救地球》(How Much is Enough?)等。

譯者高志仁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德蕾莎修女:一條簡單的道路》、《卡夫卡》、《教宗的智慧》、《靜觀潮落》、《西方正典》等書。

內容試閱


追尋真善美的生活
 
真善美生活要去哪兒找呢?我們並不想逃避。相反地,我們想要讓生命更豐富,讓生活更值得。我們不想規避應盡盡的義務,而是要扛起更有價值的責任。協助、改善、重建等工作不僅僅是機緣而已,做為社會的公民,這些是我們該做的功課。於是,我們決定不移民。


脫離西方都市文化型態的第二種選擇是住在一個擁有共識的集體社區。在一九二○年代末期,這種機會很少,就算有也沒什麼搞頭。我們雖然很喜歡這種生活方式,然而我們的經驗和探詢告訴我們,當時並沒有可以讓我們稱心適意生活其中的共同社區的存在。


最後,我們選擇了第三種可能,也就是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體,在美國的鄉下,我們將試著營造一個能舒緩身心、有效率、讓人滿意的空間。作了決定之後,下一個工作是找出我們心中的意圖,並將之嵌入我們未來可能的生活情境之中。


我們要安身立命,以便引領自己,觀照世事並投身其中,尋求我們認為真善美生活必備的基本要素,哪怕是事倍功半也是值得。在我們的心目中,這些要素包括:簡單、遠離焦慮和緊張、過有用與和諧的生活。簡單、清明、實用語和諧無法涵括所有的生命價值,然而每一個企球過真善美生活的人,想必都會在創造合宜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時將之列為重要的理想。然而每一個企球過真善美生活的人,想必都會在創造合宜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時將之列為重要的理想、目標和概念的。在現今西方文明的都會中心,人們所建立起來的並不是這些生命的價值,而是繁複、焦慮、浪費、醜惡、喧囂等等反面的東西。


我們的第二個目標是要讓我們的生活情境能夠保存並增進工作的喜悅,給予成就感,以便獲得完滿的人格和對自我的尊重;能夠確寶箱當程度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不讓文明世界大肆施加其限制性與強制性的經濟壓力,創造靈動的生命事業。

我們的第三個目標是,每一天、每個月、每一年都要有充分的閒暇時間來從事艱辛的生活勞動以外的活動,來和友伴和樂交融,來為社會環境的改善盡一份個人與團體的力量。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2012年7月新書《慢.慢.慢》

慢.慢.慢

活得慢 活得好 活得長



DESPACIO, DESPACIO… 
20 razones para ir mas lentos por la vidarazones para ir mas lentos por la vida


作者:María Novo
譯者:鄧伯宸

尺寸:13*19 精裝
頁數:224頁
ISBN:978-986-6513-58-9
定價:300元



「要去探望的人,若是自己所愛,叢林的路永遠不嫌遠。」

愛的量尺發人深省。

我們有沒有把時間用在自己最愛的人和事情上?
也就是說,我們是否始終都活在自相牴觸的矛盾中?
什麼才是人的永續性?

                                         —— 〈平靜的智慧〉《慢.慢.慢》p.150

內容介紹


給:
城鄉的規劃者/政府的決策者

最重要的是

給:
城鄉的生活者

這本小書,所談的是一種新的時間修養。
時間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我們以不同態度跟時間周旋的結果。

量時間的價值,最好的尺度就是愛,
各種各樣的愛,看你放了多少時間在上面。



作者介紹

         
         作者María Nov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環境教育教授,哲學與教育博士,活躍於拉美、西班牙及歐洲的慢活運動者。目前為ECORATE計畫主持人,這個計畫包括一項永續宣言,其目的在於結合科學與藝術,處理環境的複雜性。

譯者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翻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譯作有《影子大地》、《孤獨的聆賞者》、《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換一種角度看美》、《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生活之道》、《男子氣概》、《德蕾莎修女教我的事》、《哭泣的橄欖樹》、《塔利班與女裁縫》、《印度 美麗與詛咒》(以上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內容試閱


後記

慢與美 LENTITUD Y BELLEZA


要成為生活的詩人,首先,要從最小處著眼。     ──尼采 F. Nietzsche
  
  據說,哲學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常常提醒朋友說:「跳舞的時候,跳舞,吃飯的時候,吃飯。」言簡意賅,但意味深長,尤其是談到慢活時,因為這話的意思是,當用心地活在當下,享受我們所度過的每一刻,千萬不要做一件事卻想著其他的事,徒然擾亂了心神。

  但光是用心活在當下還不夠,我們還要跟自然學習;在進行變化的過程中,自然永遠都採取最省力的方式。迪帕克.喬普勒博士(Dr. Deepak Chopra),醫師與思想家,就要我們跟他一樣,每天養成習慣,守住最小衝動、最大效果的原則,時間與健康雙得。

  人活著,生活環境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想要控制。做什麼事,都不能跟結果保持一個距離。想要做得更多,得到更多,擁有更多,就像入侵的敵人追逐著我們……工作上的任何障礙,我們迎頭痛擊,過程中,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浪費掉了,其癥結全在於我們不夠平靜,不能順勢而為,凡事未能少點激情,多點幽默──拜趕忙之賜,我們已經快要喪失了。

  日子過得和緩,凡事求其步調合宜,說起來,無非是每天落實觀照的藝術,不止觀照有形的,也觀照無形的。無形的又是什麼呢?亦即所有被市場、被競爭、被我們的「用了就丟」的文明所蒙蔽的……無形的,週期的環節,將我們與其他人及自然連結起來;無形的,振翅盤旋於我們的頭頂,提醒我們要跟心取得聯繫,做選擇時知所節制;無形的,是價值與情緒,支配我們的生活;無形的,也是藝術,是小孩眼中的驚奇……

  煉金術士常說:耐心長靈性,匆忙生魔鬼。我們都需要培養這種耐心,知道如何修練,才能看到那無形的,這是沉浸於美的基本功夫。但若要找到美,發現美,就必須付出時間,必須停看聽,甚至先要把剝奪我們大多時間與精力的障礙予以排除。按照《道德經》的說法,平衡有如風中之蘆葦,彎而不折,亦即知道風暴之強勁,但柔韌有彈性。

  美,往往藏於無為。在我們這個動輒唯生產、買賣是問的文明,悠閒(dolce far niente)的態度可以使我們回歸兒童才有的天真,遊戲純粹就只是好玩。當然,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只是好玩而已,人長大了,有許多責任要盡,儘管如此,勸人忘了我們本是自由的、好玩樂的,卻也有違道理。要讓夢想在人生有一席之地,必要的時候,還真只有把責任擺到一邊。

  還有禮節的問題,和慢活之美也是密切相關。人一忙起來,即使是對家人,甚至最親密的朋友,也會變得不太重視禮貌;連「進去之前,敲個門徵求同意」都會忘記。無論如何,千萬別小看了禮節的擴充效應,到頭來,那可是會影響別人的行為,並令大家都覺得愉快;說起來,那又是另一種習慣,是另一種會帶來福氣的人生指南。

  這些方面之所以重要,在於人情世故雖然微不足道,卻令人愉悅,但時至今日,取而代之的卻是匆忙的行色、手機的簡訊,以及貼在冰箱門上,告訴你義大利麵放在哪裡的字條。若不了解這一點,漸漸地,人與人的關係將失去人味,也將喪失了美,並開始枯萎,往往淪為應卯,只剩下蜻蜓點水的寒暄。

  總之,唱潮流的反調,把時間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自己和親子、伴侶、朋友、父母、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及每一件與愛和被愛相關的事),人生才能充滿美,內心才有真情律動……於是,福至心靈,乃有探問,哪一時,哪一刻,該去陪陪某一個人,同時也招呼一下自己;於是,乃有音樂,促我們聆聽,聽到自己融入其中,與心跳合一;於是,乃有言語,溝通之奇,要我們坦然對人,告訴他們,於我們乃至單單我們所過的日子,他們也具有重大的意義;於是,乃有詩,充塞此身,當我們敞開心胸包容一切,寧為陶土不為陶匠,寧為空間不為鐵柵,寧為熱心不為冰冷的算計 ……總之,當斯時也,如同詩人赫德林所言,我們乃如詩一般居於斯土。只要節奏對了,美自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