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2014年3月新書《猶太人為何成功》

猶太人為何成功
WHY ARE JEWS SUCCESSFUL
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

作者:尼凱米亞.羅森伯格
              Nechemia Rotenberg                                         
譯者:梁永安
書系:世界公民叢書 文化
尺寸:15 × 23公分
裝訂:平裝
頁數:288
定價:350
ISBN978-986-6513-96-1
出版日期:2014313



內容簡介
猶太頭腦的祕密.歷史與傳奇
猶太人的基因裡究竟藏著什麼祕密,讓這個世界幾乎不能失去他們,
甚至可以說「是猶太人推動了文明的進程」。
你知道諾貝爾獎得主中有多少猶太人嗎?你知道在各大國際名校中,猶太學生的比例有多高嗎?猶太民族的總人口數不到全世界的0.3%,然人才輩出,在各領域的頂尖精英中,猶太人幾乎都佔有一席之地。
在某些歷史時期,身為猶太民族一員是件有面子和光榮的事,但在另一些時期,這身分卻是會讓人窒息的牛軛。當猶太人走過大流散、大移民、大屠殺……分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接受其他國家民族的同化後,對自身民族歷史又有多少理解,對自我身分又存有多少認同?
在漫長的猶太歷史裡,猶太民族有過三個正式名稱:希伯來、猶太、以色列,這三個歷史名稱皆沿用至今,在世界各民族中獨一無二。此一事實反映出,猶太民族一直在發展,但也一直保存著自己的古代根源。
本書的撰寫即是為猶太人自己,以及想了解猶太人本質與構成的外邦人解惑,從「猶太人的定義」談起,從而簡述猶太歷史與宗教背景,列舉猶太名人如維根斯坦、馬克思、弗洛依德、卡夫卡、羅斯柴爾德等人的貢獻及事蹟,並剖析猶太人為何成功的祕密,以及其與眾不同的民族特質,又何以招致反猶太主義?最終探討猶太人身為「上帝選民」的使命與責任。
大部分人都以身為自己民族與土地的一員自豪,經過本書作者、受人敬重的猶太拉比尼凱米亞.羅森伯格(Nechemia Rotenberg)集結各項研究資料與精確數據的剖析後,猶太人有更有理由相信,不管用任何標準衡量,他們的文化和民族特別出眾。想了解猶太優秀基因裡究竟藏著什麼祕密,本書將是讀者一探究竟的最佳入門概論。

作者簡介
尼凱米亞.羅森伯格(Nechemia Rotenberg
生於以色列耶路撒冷,畢業於帕內韋日斯經學院(Ponevezh Yeshiva),擁有以色列教育部頒發之一級教育學士學位。後應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猶太社群之請,定居該地。
羅森伯格是一名猶太拉比,他的使命是深化其社群成員之猶太身分認同。近年於「猶太靈魂認同學院」主持課程,闡述猶太人的歷史及文化,以加強年輕學者的猶太身分認同,因為他們是猶太民族的未來領袖。這本書即出自於他無數的演講以及講壇。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目錄
第一章  何謂猶太人?
第二章  猶太歷史的奇怪巧合
第三章  成就
第四章  一個世人皆感興趣的民族
第五章  猶太才華:「猶太頭腦」的祕密
第六章  領袖
第七章  以掃恨雅各:反猶太主義
第八章  弱者生存
第九章  猶太火點
第十章  感謝主沒把我創造為外邦人
鳴謝

內容試閱
一個世人皆感興趣的民族
The World’s Attention

猶太民族: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磁石 

二○○五年夏杪,我人在奧地利的渡假城市薩爾斯堡(Salzburg)。當時是八月中而以色列全國上下都牢牢坐在電視機前或收音機旁,注意著以色列國防軍撤走「古什卡蒂夫」(Gush Katif1居民的進展狀況。這次行動被稱為「脫離加薩地帶」。

在我落腳的民宿裡,我驚訝地發現,原來不只以色列全國上下關注「脫離加薩地帶」行動,就連我的房東夫婦(一般的中產階級奧地利夫妻)也盯著電視看了幾小時,留意著以色列傳來的相關報導。不知情的人會以為被撤走的猶太人中有他們的親戚。

奧地利媒體明顯不是傻瓜,而是清楚知道撤離行動會引起廣泛關心。

看著那對奧地利夫妻雙眼如飢似渴地盯住每一小段報導,我不禁在心裡納悶:這事情跟他們有什麼關係呢?這種興趣是緣何而來?國際媒體有什麼理由要關注位於非敘斷層帶(Afro-Syrian fault line)一個蕞爾小國發生的事?

三年後,當歐巴馬以總統候選人身分前往以色列從事競選活動時,我再次感到上述的納悶。柏林有二十萬人等著看這位充滿魅力的明日之星,但他卻選擇跑去以色列會見一些無聊乏味的政治人物和忍受無窮無盡的交通壅塞。儘管如此,這位競逐世界超級強權總統寶座的人顯然知道,他想得到大位,有必要跑一趟以色列和哭牆。

他造訪哭牆的電視轉播畫面堪稱世界事件。一個有生意眼光的年輕人成功把這位候選人塞進哭牆縫隙裡的紙條抽了出來2,引起世人的一片騷動。歐洲和美國媒體全都無法自已地不斷引用和分析這紙條的內容。

這現象足以讓我們駐足沉思:以色列的面積比紐澤西州(美國最小一州)還要小,卻成了世界新聞的最熱焦點。


一個月後,俄國對鄰國喬治亞發動攻擊。不到一天,報紙頭條便滿是有關以色列和猶太人涉入該戰爭的報導。原來,喬治亞的軍事顧問有許多是以色列國防軍的前高階軍官。於是,各種極盡想像力之能事的「猶太國際陰謀論」不脛而走,指說以色列為了提高國際地位,不惜與俄國這個大國過不去。

這時,以色列人都非常熱心收看一些高階喬治亞政府官員接受的訪談——他們其中三位(都是內閣部長)是以現代希伯來語接受訪問。

看到這現象,一般以色列人和全世界的旁觀者難免都會問自己:這民族是怎麼有辦法在世界每件重大事件都湊一腳?難道說,反猶太主義者提出的「猶太國際陰謀論」有其真實成分嗎?

這些問題我們稍後再回過頭探討,目前我只想指出,猶太人深受世人矚目的現象真的非比尋常,也許從未被認真研究過。

雖然以色列會引起世人普遍關注,部分原因毫無疑問是它持續與四鄰國家發生摩擦。不過,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衝突相比,中東衝突所獲得的報導要多上幾百倍。數以十計的歐洲、美國和沙烏地使節團絡繹前往以色列,許多西方人認為中東衝突與他們憂戚相關,而這衝突也常常是聯合國和海牙國際法庭爭辯的主題。

世人都非常關注猶太人和以色列。一個到香港出差的以色列人曉得,他準會在飯店房間看到有關以色列的報導。他會在電視上看到家鄉的熟悉街景,看到以色列國會裡的熟悉臉孔。反觀住他隔壁的瑞典或挪威旅客則只能靠著親友寄來的明信片看到家鄉事物。

所以,再一次是這個問題:什麼原因讓世人對這個蕞爾小國如此感興趣?


總是注目的焦點

今日的世界是個多元文化世界。各種遙遠或原始的文化都得到了正當性。在多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鼓吹下,各種徹底非西方的行為都得到諒解。再原始的物事只要與某種文化論述扯得上關係,便會被認為值得尊敬。

在這種情況下,對猶太教與日俱增的興趣部分受到了人類學研究的五花八門文化所遮蓋。然而,只要稍微回顧歷史,我們便會知道,在幾百年前,當人類還沒學會尊重異文化以前,猶太教在西方國家的統治者、專家學者和一般人眼中一直是個最高階的文化挑戰與知性挑戰。

有鑑於猶太人在身處的社會總佔極少數,而且通常只具有次等或三等公民地位,他們深受注目的現象顯得格外不尋常。

埃及

雅各的後人在埃及落腳多年之後,建立起一份不算大的家業,但法老王領導的埃及政府卻開始把他們的存在視為戰略威脅。當他們獲得解放,這事件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鄰國米甸的宗教領袖葉忒羅更是深受震撼,乃至決定加入猶太民族的行列。

換成今日的用語,我們大可以說,「以色列子女」爭取獨立的奮鬥在當時成了報紙的頭條,向國際媒體發出陣陣的衝擊波。

曠野

走出埃及之後,以色列民族為返回故土而穿過曠野,不意卻招來亞瑪力人的攻打。亞瑪力人對一個事實不予理會:以色列人是個長期受苦的流浪民族,唯一希冀只是在飽受幾百年的奴役和折磨後找個地方重新安居。

讀者應該可以看出,這場戰爭與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之後面對的戰爭多有相似之處,可見不是偶然事件。在在看來,打從其重新落腳於巴勒斯坦開始,這民族便為自己招來了敵意。接下來四十年,以色列人一再受到攻擊,但屢戰屢勝,先後打敗過以東人(Edomites)、亞拉得王(king of Arad)和亞摩利人,戰績彪炳。

之後他們的敵人換成了摩押人。以色列人的臨近使巴勒王(king Balak)感到不安。他本身是個巫師,喜歡藉助巫術來作戰,所以雇用巫師八蘭(Bilam)來施法對付以色列人。

米甸人(Midianites)用的是不同戰術:設法教壞以色列人,削弱他們的道德感。

在所有這些事例中,向以色列人迎來的敵人都是那些他們沒傷害過的民族。所以,哪怕在這個早期階段,有一個問題便已要求我們作答:是什麼理由讓這些民族著魔似地想要打壓幼小

和初生的以色列民族?

後來,世人慢慢習慣了這個民族的存在。它被視為比賽場上的新選手,不能掉以輕心。再後來,世人將一次又一次學會,猶太人的存在是多麼有意義的事。事實證明,你可以恫嚇猶太人甚至殺戮他們,卻無法輕視他們。

世人對猶太人撲天蓋地的關注並不限於軍事上的攻擊。所羅門王在位期間,也就是猶太民族如日中天之際,這民族乃是世人的豔羨焦點。《聖經》的〈列王紀〉記述,示巴(Sheba)女王(示巴大抵是今日的衣索比亞)因為景仰所羅門王,率領盛大代表團前往耶路撒冷朝覲,想要從他身上獲得教益。

以色列地

在迦南定居下來之後,以色列人終於可以生活得較為平靜,但為時並不長。他們很快便受到四鄰敵視。再一次,就像今日一樣,這敵視並不是因為猶太人做了什麼而引起,純粹是因為四鄰看他們不順眼。

如果我們把以色列人與鄰國發生過的戰爭列成清單,馬上就會發現,這些戰爭並不是偶然的小型摩擦或邊界糾紛,而是火力全開的大戰。敵人總是從四面八方而來,目標永遠只有一個:殲滅猶太民族。


把外國對以色列地有過的各種征服視為只是軍事佔領,乃是一種錯誤史觀。以色列地並不是外國強權征服世界路途上的一站,而是最終目的地。各民族莫不懷有一種深切渴望,想要控制這片土地和它的住民。

希臘人強迫猶太人接受希臘文化,巴比倫人把戰勝猶太人視為無上軍事成就,羅馬政府傾全力鎮壓猶太人——但猶太人的頑強和生存耐力讓他們目瞪口呆。


約兩百年前,法國皇帝拿破崙曾向猶太人示好,表示願意幫助他們重回故土:以下乃法國總司令拿破崙致巴勒斯坦合法繼承者之語:

以色列人,獨一無二的民族啊,幾千年來,征服和專制的貪慾剝奪去汝等的祖居地,但卻無法剝奪去汝等的名字與民族生存!..起來,你們這些滿心歡喜的流亡者!起來,你們這些巴勒斯坦的合法繼承人!本大國(指法國)並不買賣人口與國家……現在呼籲汝等,在本國的保證和支持下,去取回那被征服的故土,再次當它的主人..快!現乃千年不遇之機,快向這幾千年中可恥地奪去汝等權力的人們伸張公民權,伸張你們做為萬國中一國的政治地位……

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全世界的眼睛都盯著聖地。基督宗教世界先後發起三次十字軍東征,唯一目的就是控制這個與歐洲日常生活了無關係的地理實體。

投效日耳曼國王腓特烈和英國獅心王理查麾下的大批民眾完全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他們知道十字軍東征總會結束,屆時他們將會回到故鄉,重新過著簡單的家庭生活。既然如此,他們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參加東征?理由是,以色列地和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同,是一個重要象徵。誰控制了它,誰就可以控制全世界。

伊斯蘭世界也沒有片刻停止企圖征服這片土地。馬古路克(Mamelukes)、突厥人和撒拉丁(Salah ad-Din)輪流取得以色列地的控制權。基督徒與穆斯林持續戰爭幾百年,連番大戰見證著每個人都把這聖地看得無比重要。

反觀非洲和亞洲的大片土地卻乏人問津,這種情況至今未變。迦南人的土地不過是世界極小一隅(從它的一頭去到另一頭只需三小時車程),卻像磁石般吸引著每個人的心。

聽起來雖然稀奇,但這現象的強度從未降低。哪怕是在以色列已經建國的今天,爭奪控制權的鬥爭仍然持續,幾乎世界每個國家都想要在這裡發揮影響力。美國人想要達成和平協議,歐洲人派出一個又一個代表團,阿拉伯世界則要求完全擁有這地區。每當聯合國就有關以色列的提案進行表決,會議大堂總是座無虛席。每個國家都覺得有話要說,設法以某種方式(哪怕只是外交方式)在以色列地發揮影響力。

猶太現象的特徵

猶太人的人數與許多其他小宗教類似,唯一分別是那些小宗教通常是世人聞所未聞。另一個奇特之處是,兩千年下來,猶太人雖然一直是個色彩鮮明的族群,但人數卻沒能以倍數增加,成為一個大族。

有些人主張,猶太人之所以會吸引世人目光,是因為他們整體來說人數雖少,但傑出個人的比例卻非常高。但這種主張只會引發一個新問題:猶太人是憑什麼方法如此有效地把自己行銷出去?

不管答案為何,一個事實始終是事實:猶太人雖然只佔區區小數,但兩千年來都成功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力。



接下來,我們將會看見,世人對猶太人和猶太教會產生高度興趣,乃是良有以也。我們將會設法闡明,是由什麼理由把這個小小民族轉化為最獨特和最引人好奇的民族(哪怕箇中理由是不可能完全闡明的)。我們將會設法闡明猶太人的集體人格——不管猶太人去到哪裡,這種人格總會相伴左右,不會受地點和氣候因素影響。它很大程度可以說明猶太現象異采紛呈的各種表現。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2014年2月新書《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巴黎的故事與傳奇》

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
巴黎的故事與傳奇
Petite et grande histoire des rues de Paris
作者: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
譯者:張穎綺

書系:新世紀叢書 文化 213
尺寸:15 × 23公分
裝訂:平裝
頁數:384
定價:399
印刷:彩色+雙色印刷
ISBN978-986-6513-89-3
出版日期:2014120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一九五年 海明威致友人


如果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那麼本書是這席饗宴的入場券。

內容簡介

巴黎就像法國的一枚鑽石,
每一區都是上面的一片小切面,
經過時間的琢磨,
讓我們能從不同視角中,
窺見一則則美麗動人的故事。

巴黎,歐洲最偉大的城市之一,不僅是匯聚時尚、藝術、娛樂、經濟的花都,也是破除封建、孕育民主的聖地。從西元三五八年羅馬人在此建城開始,經過一千多年光陰的洗練,讓這座城市成為擁有豐富歷史的人文薈萃之地。
巴黎市共劃分成二十區,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每一塊門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本書從這座古老城市成千上百的巷道中,精選一百八十七條街道,細數其中最精采的典故與趣談──
巴爾札克最愛的餐廳「韋爾富」在哪兒?波特萊爾怎麼會在客廳裡劈柴?「茶花女」杜普蕾西斯何以在此香消玉殞?巴黎最古老的房子竟然鬧雙胞?莫里哀為組劇團吃牢飯?龔固爾獎評審都是刁鑽的美食家?大名鼎鼎的「黑貓酒館」竟威脅踢客人的屁股?無論文學大師、歌劇名伶、藝術大家、自由鬥士、皇室貴族或軍事強人,都成了巴黎天空下璀璨奪目的點點星光。
本書作者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為記者出身,不僅鉅細靡遺地考證史料,更一步一腳印地親自走訪每條街道與建築,為讀者帶來第一手的報導,搭配我們為本書所蒐集的珍貴圖像與特別拍攝的實景照片,將巴黎各種面向的美,具體呈現在讀者眼前,不只兼具實用性,更極具珍藏價值。
本書就像一座時光舞台,歷史人物在此穿梭自如,隨性演繹著巴黎的某個街角、某個房間,以及……某個永恆的瞬間。如今的巴黎,走過黑暗、革命、變遷與再造,成為人人都想造訪的浪漫國度。現在就隨著本書,享受與她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吧!
作者簡介
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
法國《費加洛報》、《地鐵報》的人氣專欄作家,主要介紹法國的城市,對於老巴黎有深入瞭解。悠閒時喜歡在巴黎漫步,因此對於當地街道有特殊的情感。著有《街名字典》(Dictionnaire des noms de rues)、《巴黎街道大小事12冊》(Petite et grande histoire des rues de Paris. Tome 1, 2,原書共計421則,立緒文化中譯版摘錄精華187則,書名譯為《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等書。
譯者簡介
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女巫》(立緒)、《觀鳥大年》、《解讀孩子的夢境》、《惡欲森林》、《時尚惡魔卡爾》、《地獄誓約》、《小女孩與香煙》、《墨必斯漫畫精選集》、《女巫》(立緒)等書。
封面與內頁攝影
張仲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士、巴黎第一大學造型藝術碩士,目前在巴黎從事創作與展覽,攝影蒙太奇系列作品被法國諾曼第省立攝影藝廊收藏。 
Galery petersfriends in Palais Royal, Paris  http://www.petersfriends.com/french/chang_f.htm









序/費加洛報Franz-Olivier Giesbert

  對一切抱持好奇心、充滿熱情衝勁、願意不厭其煩地一再查證──像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這樣的記者在今日已是鳳毛麟角,不可多得。
  我第一次和他會面是在《費加洛報》(Figaro)報社,他來向我提案,打算寫一系列關於巴黎街道的文章,他展現的活力和機動性,正是一位優秀記者所不可或缺的特質,讓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沒有扼殺他的赤子之心。不論談的是法國歷史上的大事或小事,他完全一視同仁,展現的嚴謹、純真和熱情始終如一。他奉行知名報業大亨比弗布魯克爵士(Lord Beaverbrook)的鐵則,把世界當作在昨日才被創造出來。這天的世界,甚至是街頭巷弄發生的故事,都讓他興味盎然。一切都讓他嘖嘖稱奇。
  約瑟.凱塞爾(Joseph Kessel)的目光遍及世界各地,甚而深入大草原1。貝爾納.史蒂凡則把目光停駐在街角。或許是一家雜貨店,或許是一條小巷弄。然而,他的觀察同樣鞭辟入裡,他透過歷史,直探人類的奧祕。
  貝爾納.史蒂凡對巴黎的大街小巷進行鉅細靡遺的考究探查,完成這一部出色的報導,梳理出法國人的過去和身分。他不單單只是描述這些街道,而是帶著一股熱情,身歷其境去感受。我們從而更了解自己的城市與居住的區域,以及我們自身。

  佛朗茲.奧里維.吉斯北爾(Franz-Olivier Giesbert

前言/Bernard Stéphane

  我先後在《費加洛報》(Le Figaro)和《地鐵報》(Métro)講述巴黎大街小巷(街道、大道、林蔭大道、巷弄、廣場、通道)的典故:街名的起源,曾落居在該處或經常出入的名人,在街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和(或是)奇聞軼事,也不忘著墨現今的任何「亮點」或名勝景點。
  我如此儘可能最精準、最如實、最熱情地拾撿時光的碎片,讓行經巴黎某一條街的人覺得一切彷彿是五分鐘前剛才剛發生(即便已經過了一世紀或兩、三個世紀的歲月!):維克多.雨果遇見聖伯夫(Sainte-Beuve);瑪麗.安托內特王后搭乘的華麗四輪馬車轆轆駛過;阿伯拉和哀綠綺思墜入情網;法庭搭起絞刑架;起義軍樹立起路障;一位詩人在作詩;一個殺人犯橫行肆虐;一位哲學家在思索;一名科學家埋頭工作;一位聖人、一個小偷、一名小布爾喬亞、一位王子、一個瘋子都曾在此漫步。
  祝各位散步愉快!

  貝爾納.史蒂凡(Bernard Stéphane

內文試閱

第一區 博若萊街Beaujolaisrue de
柯蕾特:愛情不是一種體面的感情

這條街以博若萊伯爵路易.查理(Louis-Charles d'Orléans, 1779- 18081為名,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逮捕,被囚禁在馬賽,而後流亡美國,最後因肺結核病故在馬爾他島。他是「平等菲力普」(Philippe Ègalité, 1747-1793在位)最小的兒子。
這條街,以及同樣位居王宮花園裡的瓦盧瓦街(rue de Valois)、蒙龐西耶街(rue de Montpensier),都是由當時的地主「平等菲力普」於1784年下令鋪設,後兩條街的路名取自他另兩個兒子的名銜,其中一位即為後來的平民國王路易.菲力普一世(Louis-Philippe)。
9號。作家柯蕾特(Colette, 1873-1954)的故居,她從19271929年之間,以及1938年起居住於此直到去世。
  柯蕾特本名西多妮.加布里葉(Sidonie Gabrielle),於1893年嫁給外號「威利」的作家亨利.高堤耶—維亞爾(Henry Gauthier-Villars, 1859-1931)。
  高堤耶—維亞爾鼓勵她提筆寫作,將她初試啼聲的《克蘿汀娜》(Claudine)系列小說以他自己的名字發表。柯蕾特於1906年離婚,曾短期從事默劇表演,甚至毫不猶豫地裸露演出,不久後便專事筆耕,著有《女流浪者》(la Vagabonde, 1910)、《秀場後台》(L'Envers du musichall, 1913)、《謝利》(Chéri, 1920)、《西多》(Sido, 1930)、《琪琪》(Gigi, 1943)等作品。
  柯蕾特所有作品都顯現出對自己和他人透澈與無情的洞察。她再婚兩次:一次在1912年,對象是亨利.德.朱文奈(Henri de Jouvenel),另一次於1935年,和莫利斯.古德蓋(Maurice Goudeket)共結連理。她曾說:「我只能在秩序裡隨心所欲」、「愛情並不是一種體面的感情」。
 17號。全巴黎最富麗堂皇、最好的餐廳之一「大韋富爾」(le Grand Véfour),現今由主廚紀.馬丁(Guy Martin)掌理。
  這家餐廳擁有悠久的歷史,1784年,時值王宮的整建工程結束,安端.奧貝托(Antoine Aubertot)先生在其中一幢府邸開設「夏爾特咖啡館」(Café de Chartrtes),後來在復辟時期被尚.韋富爾(JeanVéfour)收購,並以自己的姓氏作為餐廳
的名字。
  這裡成為巴黎名流聚會的場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一度關閉。法國解放之後,即自1948年起,該餐廳在雷蒙.奧利維(Raymond Oliver)掌舵下重新復甦,恢復昔日的輝煌。雷蒙同時擔任主廚達三十六年之久。

第一區 瑪德蓮教堂大道Madeleineboulevard de la
茶花女

 15號。原名阿爾豐西娜(Alphonsine)的瑪麗.杜普蕾西絲(Marie Duplessis, 1824-1847),即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筆下的茶花女瑪格麗特.戈蒂耶(Marguerite Gautier),於18471223在這條大道的11號(今15號)去世,得年二十三歲。
  她出身於諾曼第的農村家庭,十六歲那年來到巴黎,最先在洗衣店當女工,憑著過人的美貌,很快地擁有許多情人,第一位是皇家修復師,安排她入住拱廊街(rue de l'Arcade)的宅邸。接著,紀希公爵(duc de Guiche)將她安置在塔博爾山街(rue Mont-Thabor),拜他所賜,她成為風靡整個巴黎社交界的風雲人物。史塔凱貝爾格伯爵(comte de Stackelberg)安排她住到瑪德琳大道。
  她在生前即是響叮噹的傳奇人物,曾命人銷毀精美飾品的模具,以確保自己擁有獨一無二的飾品,也能一擲千金舉辦奢華晚宴。然而,因肺結核病逝前不久,生活已窮困潦倒的她為了搭救一位女性友人,不惜拿出僅存的最後一件珠寶變賣籌款。
  和她頗有交情的小仲馬,在1848年以她的生平事蹟為題材完成小說《茶花女》,後於1852年改編為劇本,捧紅了一位愛爾蘭女演員:本名瑪麗.普朗克的尤金妮.多契(Eugénie Doche, 1821-1900)。女演員艾薇琪.弗依葉(Edwige Feuillère)於1937年獲得該劇作版權,茶花女成為她的專屬角色,總計扮演過數百次,直到1960年該劇成為公共版權為止。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條大道以一位革命家「切瑞蒂」(Cerruti)為名。現名取自大道盡頭的瑪德蓮大教堂。

第二區 布瓦爾迪厄廣場 Boieldieuplace
小仲馬與大仲馬:承認父子關係

  矗立在廣場上,於1783年成立的喜歌劇院(l'Opèra-Comique),曾不幸遭祝融之災,燒燬過兩次:第一次在1838年,第二次是1887年,造成四百人罹難。現今所見是第三度重建的建築,由建築師貝涅爾(Bernier)設計,1898127落成。
  30公尺寬的建築,正面有三道華麗的鐵門入口和左右兩扇小側門;二樓有三道落地門窗,各為柯林斯式柱(colonnes corinthiennes)夾伺,左右最外側牆面的壁龕裡各有一尊石雕像,左邊的代表「音樂」,右邊的代表「詩歌」。更上層的六個窗口立著六尊女性雕像。內部裝飾許多壁畫作品,特別是大前廳(grand foyer);劇院有一千三百個觀眾席,舞台深12公尺,寬16公尺,高22公尺,樂隊席可容納七十人。
  根據傳說,喜歌劇院的正面之所以背對義大利人大道(boulevard des Italiens),是因為義大利籍的喜歌劇演員(最早在此表演的藝術家)不想和大道上賣藝的街頭演員和雜耍藝人混在一起。這是以訛傳訛!事實是由於出售土地的業主舒瓦瑟公爵(duc de Choiseul)堅持不肯賣掉大道上的一間收租公寓。
  這座廣場自1852年起便以作曲家弗朗索瓦.布瓦爾迪厄(François Boieldieu, 1775-1834)為名,他於1825年譜作出《白衣女郎》(La Dame blanche),這齣歌劇在喜歌劇院演出,是該劇院最成功的劇目之一。布瓦爾迪厄在更早之前創作出《巴格達酋長》(Calife de Bagdad),他於18031811年旅居俄國,因為受沙皇之召,也因
為想逃脫當時面臨的恥辱情況──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妻子,一位歌劇院的舞伶,在婚後繼續拋頭露面工作。
 1號。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出生於廣場1號的屋子,母親卡特琳.拉貝(Catherine Labay)在那裡開裁縫店。直到他七歲時,父親大仲馬(18
02-1870)才正式承認這個兒子,使得他日後這麼說:「我的父親是我小時候養的大孩子!」他的代表作《茶花女》以小說形式於1848年問世,而後在1852年改編為劇本。他也著有《女人的朋友》(L'Ami des femmes)、《揮霍的父親》(Un pèere prodigue)及《男女論》(L'Homme-Femme)。

第二區 多努街Daunourue
向海明威乾杯

  政治家皮耶.克勞德.弗朗索瓦.多努(Pierre Claude François Daunou, 1761-1840)出生於濱海布隆尼市(Boulogne-sur-Mer),在巴黎去世,這條街自1881年便以他為名。他帶著不是太強烈的出世信念進入奧拉托利會,法國大革命發生後即退出還俗。他對《教士的公民組織法》(Constitution civile du clergè)宣誓,成為巴黎教區代牧。
  1792年他當選國民公會議員,對於是否處死路易十六的問題,中間派的他並未投下同意票。由於反對把吉倫特派(Girondins)議員逐出國民公會,因而遭到囚禁,在熱月政變後獲釋,回到國民公會,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他編組法蘭西學院,協力通過《共和三年憲法》,成為五百人院一員。霧月政變後,他入選保民院,後於1802年被逐出,成為帝國檔案館檔案總長,在1815年被解職,從18181834年擔任議員,於1830年又回到檔案館復職。
 5號。在巴黎的所有美國人都知道多努街,這是拜「哈利的紐約酒吧」(Harry's New York Bar)之賜。1911年開業,海明威是常客之一。這是必訪之地,總是熱鬧非凡。
 7號。「多努劇院」於19211230開幕,首演劇目是《嬌小的金髮俏女郎》(Une sacrèe petite blonde)。
 1618號。一座石砌的圓形劇場舊址,建於1800年,在1805年改為全景畫作展示館(直徑32公尺),於1806年拆除一部分(以開通和平街),先後展出過倫敦、耶路撒冷、雅典、里約熱內盧全貌。拿破崙曾於1810年到此參觀。



2014年2月新書《走過人生關卡:生命的大智慧》

走過人生關卡
生命的大智慧

作者王邦雄
書系:新世紀叢書 文化214

尺寸:15 × 21公分
裝訂:平裝
頁數:192
定價:230

ISBN978-986-6513-94-7

出版日期:2014124



內容簡介
人生的希望在人的心靈,人生的難題在人的血氣,人活一生是揹負自己走天涯。會把我們卡住的是人的形氣物欲,引領我們走過關卡的是價值心靈的責任感及理想性,有此體悟就能走過人生的關卡,而不被自己卡住。
《走過人生關卡》是王邦雄教授對人生必經過程的諸多觸動與感懷。首先,依孔子「君子有三戒」來解讀人生的三大難關:少年血氣未定的成長關、中年血氣方剛的事業關,以及老年血氣已衰的休閒關跳開棄才逸氣的陷阱,化掉優越感英雄氣的傲慢,才學志氣兼修,從貼近生活的觀點,引導我們如何透過修持自身來「過關」。
而在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的過程中,還必須突破人間兩大關:自我的「命」與天下的「義」。
依莊子「天下有大戒二」來講述人世中許多「不可解」與「無所逃」的難關,提醒我們如何在紅塵顛簸中安之若命,不傷感也不抗拒,當下認了不可解的「命」,也直下承擔無所逃的「義」。
此外,更論及每個人都將遭遇的「生死大關」。自儒道兩家的思想理路中,提煉出「飛越生死大關」的智慧儒家不死之道在「生生」道家不死之道在「不生」,由此歸結出「生死兩安心之道」,為人生的終程,開創上達天命的終極歸宿。末了以開闊的「天眼」來觀照生命的實相,將人生三大關、人間兩大關及生死大關給出合理的解釋,來釋放自家的心靈,實現情意與理想的生命價值。最終回歸本書的初衷:「自我的重新探索」。
附錄「人生對話」亦對現實人生提出諸多疑問,並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為之解惑,引領生命在走過的同時解開,在解開的同時飛越,而自我的價值,也將在走過、解開與飛越的同時,得到充盡的實現。
本書首度於民國八十一年以《人生關卡》書名出版,經歷時空淬鍊,二十多年後的今日,仍是我們自我省思的參照點,不僅是一本討論生命學問的經典論述,更是呈現生命優美情調的抒情傑作。

作者簡介
王邦雄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榮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所教授暨哲研所教授、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著作等身,包括:《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緣與命》、《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等書,其中《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於立緒文化出版。

全書目錄

新版自序
導讀 人生關卡

1走過人生的關卡
人生的關卡來自人的自己
人生有三關——君子有三戒
修行過三關
用天眼看世界

2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
人生而為人,就當在人間做人
人間兩大關——自我的「命」與天下的「義」
修行過二關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3飛越生死大關
走在生死長廊間
生死何以是大關:死亡一如黑洞
儒家不死之道在「生生」
道家不死之道在「不生」
生死兩安心之道

4自我的重新探索
人生靠道行
自我的三個身分
自我的修行養成
自我成長的進程
「命」往「緣」中「運」,「緣」守「命」中「分」

附錄  人生對話

序文

新版自序/王邦雄

  《人生關卡》是二十年前一系列演講的文字呈現,為了保留現場的氛圍,未經修飾與增補,即以素樸面貌與讀者見面。今書舖上久已不見此書的身影,承立緒出版社的道義支持,稍作潤飾與修補,而以《走過人生關卡》新版刊行。趁校對之便,重讀此書,感觸仍深,雖二十年過去了,人物幾經來去起落,人間多少聚散離合,而人生依舊在「過關」與被「卡住」間擺盪。
  加上「走過」二字,意謂由靜態的現象描述,推向動態的價值追尋,關卡總等在那裡,問題是,要如何走過?能帶我們過關的生命主體的心靈,會把我們卡住的則是形氣物欲的血氣,也就是自家的「心」,正在過自家「氣」的關。
  由於少、中、老年的生命「血氣」,有「未定」、「方剛」與「既衰」的強度分異,生命面對的「戒」,就有「在色」、「在鬥」與「在得」的關卡考驗,並展開了少年「未定」過成長關,中年「方剛」過事業關,老年「既衰」過休閒關的生命進程。
  所謂的「戒」,介於言語告誡與修行戒律之間,依自家的體會,就以「關卡」解讀,較貼近孔夫子「君子有三戒」,與莊子「天下有大戒二」的理趣。說過關,已涵蘊有被卡住的相對可能,人生的正面總帶出它的反面,「心」發動的情,不論是親情、愛情、友情,在人與人間互動交會的何止是萬萬情,每一分的情也帶出它的負作用,在對應錯落間,不免在心底打一個放不下的結,所以說心有千千結。情關所以難過,理由在心結難解,忘不了也就走不開,打的是解不開的死結。再深進一層說,情是愛,河洛話說「愛」是「痛」,正面的疼愛引發它的後遺症,成了反面的疼痛。原來,愛就是痛,最愛也最痛,台灣鄉土情人間唱出的歌詞,竟是「你是我心中永遠的痛」!此逼出一個弔詭,不痛之道何在,就在不愛;而人生抽離了愛,不就歸於空白而墮於虛無了嗎?
  如是,「心」過關而「氣」卡住,真「情」繫屬而打成了死「結」,「愛」的美好也成了生命的「痛」,情愛終究在人間飄零,而難以修成正果。癥結在,「心」的愛要通過「氣」來擔負實現,而擔負在心知執著之下成了負擔,而實現在人為造作之下轉為現實,負擔負累,而現實無奈,以致我們對最愛的人,生最大的氣,疼愛就此自我異化,而成了疼痛。情扭曲墮為情結,愛變質竟成傷痛,情愛本身不會壞掉,會壞掉的是心的痴迷鼓動氣的狂熱,心愛卻說氣話,自己氣壞了,也把心所愛的人氣走了,情愛決裂,而美夢破碎。
  故在儒家人生三關的考驗磨練中,要消化道家在放下中成全的智慧,心知不執著,人為不造作,不求壯大自己,也就不會逼自己去打天下,心不迷失,氧不狂亂,心帶動氣走向成長,心引導氣走向創業,心放下氣回歸休閒,不僅心過關而不被氣卡住,且活出氣的亮麗光采。
  統貫的說,少年成長在變化氣質,中年創業在把握氣運,而老年休閒在扭轉氣數。成長比才氣,創業靠機遇,而休閒開顯境界。此人生全程皆由心主導,在變化氣質中把握氣運,也在把握氣運中扭轉氣數。所謂「走過」,要由知命而立命,再由立命而改命,心不被氣卡住,情不被結卡住,愛也不被痛卡住。情愛或許可以修成正果,人生也不再飄零了。
  人人過自己的關,也帶三代人一起過關,從自我的成長,走向天下的事業,再由天下的事業,走上天地的境界,如是少中老的人生三階段,是由擴大而上升的進程,所以說人生過關,才看到遠景。

導讀

  在人間行走了半世紀的長途,不喜也不慣擺出說教的架勢,教了二、三十年書,不過做學生的朋友而已,更貼切的說,陪他們走過人生的關卡,在承受考驗的關鍵性時刻,守在身邊護持,如是浪漫少年,面對難關,也可以過關,而不被卡住了。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通過自己獨特的形式,在人生舞台演出,並相互印證,彼此分享。一方面我們都是獨一無二,開發自己的創意與風格,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相知交感,體會親人友朋的夢想與抱憾。所以,人生路上沒有什麼權威專家,只有認真實踐的行者。
  「人生關卡」系列,是自家從一十五到五十一,一路行來的觸動感懷。依據文化傳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來照察人生行程的關卡,並尋求過關而不被卡住的理念進路。全程分四講次進行討論:
  一、走過人生的關卡
  二、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
  三、飛越生死大關
  四、自我的重新探索
  「走過人生的關卡」,依《論語》「君子有三戒」,來講人生三難關。少年過的是成長關,中年過的是創業關,老年過的是休閒關,此中成長可能被情愛卡住,創業可能被名利卡住,休閒可能被寂寞卡住。「戒」有過關與不被卡住的雙重意思,問題在,二者是一體之兩面,人的長處可能正是人的短處,把負面的障礙,轉為正面的動力,才是孔子告戒我們的用心所在。情愛可以支持成長,名利可以激發創業,寂寞可以帶動休閒,人生就此從「戒」中解放了出來,而展現全新的風貌。
  「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依《莊子》「天下有大戒二」,來講人間兩大關。第一先天的大關,是從父子來的「命」,第二後天的大關,是君臣來的「義」。子之愛親是本質的命,天生而有,形同命定,所以父子的愛是不可解的;臣之事君是發生的義,既是人間發生的,理論上就可以不讓它發生,問題是,不管到那裡,都活在某一政治體制的制約中,所以是無所逃的。既是無所逃,就把它看做是不可解,把後天的不公正當做先天的殘缺吧!好人沒有好報的正義問題,也就可以安之若命,不傷感也不抗拒了。
  「飛越生死大關」,是站在儒道兩家的價值體系,來看人生三難關、人間兩大關之外的最後一關。人有生就有死,生死超越在吾人的理性思考之上,不能靠才學志氣、身分地位來立足行走,而要靠人格的修養,心靈的願力與宗教的功德,來做一精神的飛越工夫了。儒家的不死之道,在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生之前從祖宗來,死之後到子孫去,生命有如長江大河,永不斷流;道家的不死之道,在不執著生,死就沒有存活的餘地,沒有生就沒有死,置之死地而後生,我連生都不要了,死就不再能壓迫我,甚至擺脫了死亡的陰影,人才開始真正的活,全然的生。
  「自我的重新探索」,則是統貫的講。人生三難關,是站在自然物的層次,由生命血氣的未定、方剛、已衰,來析論人生老、中、少三階段自身所帶出來的難關;人間兩大關,是站在社會人的層次,由天生的命要立,與人間的義要行,來論定立足人間要立得住,行走人間要行得通的兩大關;生死最後一關,是站在人文心的層次,由愛心的生發創造,與無心的空靈觀照,來透視這既不可解又無所逃的最後關卡,要如何飛越的終極問題。
  不管是三難關,兩大關與最後一關,總匯歸在「自我」的身上。屬於自然物層次的才氣,要跳開棄才逸氣的陷阱,也要化掉優越感英雄氣的傲慢,才學志氣兼修,完成自我的成長。屬於社會人層次的名利權勢,要避免權力欲與名利心的執迷熱狂,把名利導向品格,而權勢堅守道義,不可歸入私家,在結構中運作,使成為造福群體的公器,以開創天下的事業。屬於人文心層次的理想情意,要一體並行,理想沒有情意的滋潤,則顯乾枯,僅成空理;情意沒有理想的規範,則會流盪,而成濫情。理想實現是善,情意追尋是美,盡善盡美,可以擁有天地悠遊的理境。
  走過人生三難關,解開人間兩大關,與飛越生死最後一關,皆有待於自我的重新探索,與生命的全幅展開。在走過的同時解開,在解開的同時飛越,自我的價值,也在走過、解開與飛越的同時,得到充盡的實現。
  人物的才情學問,人間的名利權勢,當面對最後一關時,終究無用。所以,人生到最後,還是比道行,人格修養、宗教信仰,總是要修行,要修成正果,功德獻給天下,也留給自身,更留存在兒孫的身上。
  感謝洪建全基金會文經學苑的用心安排,讓「人生關卡」,可以一系列的發表出來,從言語到文字,盡可能保存現場感。也感謝每一位參與現場的朋友,大家共同來走過、解開、來飛越、來重新探索,也共同的來完成了這一本人生的小書。
  盼望有更多錯過現場的朋友,經由閱讀,也重新回到現場,來咀嚼品味。相信人生永遠等待每一個自我,隨時可以回來,立足行走,展現人生另一面相的姿采,開顯人生另一境界的風格。
王邦雄教授寫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